看着李渊暴跳如雷的样子,杨绮大惑不解,今日来到御书房好像处处都透露着诡异,李建成及李元吉好像对崔氏不怎么满意,而李渊对于崔氏好像也不怎么满意,难道李渊想让自己收拾崔氏?这也不可能呀,毕竟李渊当初太原起义的时候,崔氏可是鼎力相助的,不仅仅提供人力,也提供物资支持,为李渊攻下长安,建立大唐提供了不少的帮助,李渊也不可能做那种过河拆桥的事情呀。
李渊这番话落下以后,看着杨绮默不作声的样子,便深吸一口气说道:“无论如何你也是驸马,崔氏竟然敢派人刺杀与你,这分明是不将朝廷放在眼里,不将朕放在眼里,若是长此以往下去,他们岂不是要刺杀朕了?”
李元吉爆喝一声道:“父皇,让儿臣说就应该派一只大军将他们崔氏斩尽杀绝,一劳永逸。”
李建成急忙说道:“万万不可,崔氏乃是天下望族之首,颇受天下士子尊崇,若是派遣大军灭了他们,肯定会引起朝中百官,军中将领及士兵的哗变,到时候局势只怕难以控制。”
李渊点头说道:“建成言之有理,崔氏虽然享受民间百姓及一些士子的爱戴,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明目张胆的对付他们,必须要想一个怀柔点的办法,慢慢降低他们在民间百姓及士子的影响力,如此对于朝廷,对于大唐才是最好的选择。”
待得李渊这番话落下以后,杨绮小心翼翼地问道:“圣上果真要对付崔氏?”
李渊一愣,随即说道:“驸马一向聪慧,怎么今日朕都说了这么久了,难道你还不明白朕的意思吗?”
杨绮急忙说道:“非也,非也,末将只是再确定一下。”
不等李渊说话,李建成说道:“实话告诉你,圣上早就想出手对付崔氏了,只是一直以来大唐外敌环绕,内部不稳定,所以才暂且搁置,如今大唐外部敌人仅剩下王世充,窦建德及萧铣等,而内部处理掉刘文静以后,倒是稳定许多,原本圣上想等灭掉王世充,窦建德等平定天下以后,再说收拾崔氏等望族,然而昨夜里得到消息,说是你遇刺了,所以才征召本宫与齐王前来商议对策。”
李渊开口说道:“得知你今日返回长安城,朕才将你招来,看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杨绮深吸一口气说道:“想要对付崔氏这种屹立百年不倒的望族,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如今朝廷举荐官员沿用的制度,依旧是北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又很少一部分人是通过科举考试,其实在末将看来这两种制度对于士族都是有利的,毕竟负责监察科举考试的人出身就是士族之人,所以他们对待出身士族的学子自然会另眼相看,加上考卷标注姓名及门第等,监考官很容易就会选择那些出身门较好的学子,而不是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
李建成沉声说道:“科举制度的建立就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说用,准确一点说是为了给寒门学子一个机会,可现在却成为了氏族晋升官场的另外一条通道,实在是可恨呀。”
杨绮拱手说道:“想当初光武帝刘秀独尊儒术以来,推崇的就是与氏族共管天下,也就是所谓的上品无寒士,下品无氏族,朝廷各部门官职尽皆被门阀氏族所垄断,然而社会不断的进步,这种制度自然会渐渐落后,受人诟病,所以必须要想些其他办法,让天下学子都可以鱼跃龙门。”
李渊轻轻点头问道:“贤胥可有良策?”
杨绮不假思索说道:“科举取士。”
李渊不解地问道:“刚才贤胥不是说了科举取士不过是氏族子弟晋升的另外一种办法吗?现在怎么又提及科举了?”
杨绮开口说道:“之所以提出科举取士,不过是想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变,比如实行解试、省试及殿试。”
所谓的解试卷又称为乡贡,由县衙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的举人推荐到州府,举人课考合格以后,由州府推荐至礼部参加省试,合格者最后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不管是参加乡贡,省试等,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者是会见亲友,在考场内,所有考生按照座位对号入座,座位上标明举人的姓名,官府刻印试题及注解,分发给考生,考生答完以后,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糊住,随后令人誉录一份交给负责审阅的考官, 如此一来可避免有些官员通过认笔迹徇私枉法等等。
杨绮费劲口舌将科举的制度道出来以后,李渊,李建成及李元吉那是惊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默然半晌以后,李建成感慨万千道:“如此一来,恐怕没有人会弄虚作假了吧。”
杨绮开口说道:“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