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度授箓!
“传”是传承,“度”是度化,凡是有道教信仰的人,首先便要有师承,由师傅传承度化,正式引进道门正统法脉修行,是为传度。
也就是说,没有经历传度授法,刚刚拜入道门修习各类道经和礼仪的弟子,只能称为道童。
而经过观主或传法师亲授传度后,便可由道童升级为从九品的箓生弟子,踏上了由凡入圣的第一级阶梯,自此也就有了正统的法脉师承、道名、经箓、职箓和字辈,也就是说,终生有了修行的法门,信仰的依靠。
在传度之后,对法脉所授予经箓经过深刻地研习、理解、修炼,再通过积功累德,研习师承法派指定的主治道家经典,并将法箓上空白的几道灵符法位,以自身修持得到的真灵法符将之勾勒凝结成,获得修行上实力及果位的提升,才能取得授箓或者说晋升的资格。
只有首次授箓之后,方可真正被人称为道士,从此开始归流入品,超脱凡俗!
也就是说,传度授箓同时进行的入道典仪,便肯定是有修行之人真正入道,从此脱离凡夫俗子一流,迈入九品中正制的修行体系,才可以被称为修道士。
至于授箓,其中又分职箓和法箓。
职箓,可以是道门内部类似于传法、修行、研习、炼器、炼丹、御剑、破魔等专业道士的职务,也可以与大武周朝的道官和神官体系直接挂钩,按照所修持经箓特点,征辟为详尽具体的相应世俗官职或吏职。
有了这些世俗或道门内部的官职和吏职,才能获得相应的修行资源乃至体制内的一系列福利、权责。
至于法箓,则是道士在修行一途上升品应持之典,必修之箓位和护道根本,故在升授、加授上,均有极为严苛的考核程序。
也是根据修道者所属法脉或流派的修行宗旨,指定某几卷整个法脉修士主治的道法经箓,再通过前人大量的修行经验,来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感悟和修持,保证可以从主治经箓典籍中,修持、理解、炼化或顿悟出特定的某几道真灵法符,融入法箓的空白符位之中。
法箓上的空白符位一般没有定数,但却决定了道士日后修行的下限乃至上限,也是道士能够脱离经箓或一些特定的施法媒介,达到快速施放符水,祭出道法乃至飞剑克敌的法术凭证或者说是万能媒介。
所以,大多数有志于日后长生了道的道士,是不可能让法箓上的灵符过少的。
按照大多数法派千百年来的修行经验来看,一般在正九品前,只要保证本法派传承相应系统的请神咒法或符水之术为主,再加上专修的神行遁术或斩妖除魔的剑术等化入法箓,即可保证晋升后不至于处处吃瘪。
因为法派传承不同,或者是考虑到修行时的晋升难度,法箓上构造出来的灵符也并非是越全面越好。
毕竟贪多嚼不烂,你法箓上修持的灵符越多,晋升需要的时间自然越长,修行时所需要的资源自然就越多。
而且,在法箓融入了相应灵符以后,在再次授箓或晋升法箓的典仪上,也会因为法箓中蕴养的灵符的多寡,而对自身神识乃至肉身产生正向比例的负荷、压力乃至反噬。
在肉身融合了法派真传的法箓作为法种后,就已经与凡人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而若是继续深入修行,还会又三灾五难等修行劫数。
度过了劫数,自然是道行精进,灵神充盈甚至可以反哺肉身乃至提升寿命。
若是度不过劫数,轻则打落道行灵神受损,重则肉身畸变、折损寿命甚至直接化为妖鬼被打成飞灰。
即便是再强盛的法脉或流派,每年晋升失败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毕竟每个人的修行天赋乃至性情都有不同,再加上与法脉主治的经箓契合程度与否,每一次想将感悟出来的道术、符咒、或是剑术化作一枚枚的灵符种子,就已经耗费了修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修行资源。
而在将那灵符种子融入自身法箓中空白的灵符法位后,而若想通过激发法箓上的灵符,进行快速施法及召唤天兵神将显灵融入肉身,还要承担更为沉重的负荷,一个不慎,便会产生某种反噬。
也就是说,融合了一道道真灵法符的法箓,反过来也是保护道士在施法或斗法过程中不受反噬的根本。
从法术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授箓,更像是为修道者颁发一个正统的、权威的、稳定的万能施法媒介,引领箓生弟子正式入道,以灵神上的一种特殊媒介或者说是凭依,来打破自身在凡俗物质界的某种局限,压制因为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