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牙下令:“解散演练,各位将领准备,整顿东征的准备。” 第二天,子牙向武王行朝礼,然后奏道:“人马和军粮都准备妥当,请求大王出发东行。” 武王问:“内政托付给谁?” 子牙回答:“上大夫散宜生可以承担国政,看来可信任。” 武王又问:“外事托付给谁?” 子牙说:“老将军黄滚经验丰富,可以负责重大军事事务。” 武王非常高兴:“相父的安排得当,让我非常满意。” 武王退朝后,回内宫见太姒,告诉她:“我告诉母后,现在姜尚会合诸侯在孟津,我即将进军五关,前往商地巡视,然后就会回来,我不敢违背父亲的教诲。” 太姒说:“姜丞相此行必定顺利,孩儿们都会听从相父的指挥。” 她吩咐宫中准备酒宴,与武王一同送行。
第二天,子牙率领着六十万勇士,踏上了前往西岐的征途。武王亲自骑甲马,率领着御林军,前来送行子牙。他们来到了十里亭,看到众多的王子们排着九龙席,为武王和姜元帅送行。众王子们斟满酒,武王和子牙喝完之后,于吉日良辰发兵出征。这一天正是纣王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出征的军队点燃了号炮,威势显得非常雄壮。可以用以下诗句来证明:
征云蔽日遮旗帜,战士横扫铁骑。
飞剑闪烁如紫电,流星斜挂金藤。
将军英勇可画像,天子威仪异常。
他们奔赴战场,让人看到了天地无私的公正。
说起伟大的势力和强大的军队离开了西岐,前往燕山,他们的前进之路上充满了喜悦,士气百倍。他们经过了燕山,正前往首阳山。在行军的路上,突然出现了伯夷和叔齐两人,他们穿着宽大的衣服,脚踏麻鞋,站在中途,拦住了大军,高声喊道:“你们要去哪里?我想见你们的主将并回答我的问题。” 一位哨探骑马报告中军:“启元帅,有两位道士想要见千岁和元帅回答问题。” 子牙听到后,急忙请武王,一同前往。
伯夷和叔齐跪在马前,向武王和子牙行礼说:“千岁和子牙大人,请接受我们的敬意。” 武王和子牙回礼说:“身穿甲胄,无法下马。两位阻拦了我们的路,有什么事情需要讲?” 伯夷和叔齐问道:“今天主公和元帅要去哪里?” 子牙回答:“纣王不道,违背了天命,残暴虐待百姓,囚禁忠臣良将,烧杀忠良,行为淫乱,没有道德,无辜之人哭天,道德堕落。唯有我先王,如日月之光辉普照四方,闪耀在西土,命令我先王肃静天威,取得巨大的功业。作为周朝,诞生于多方之地,赋予了我,小子,恭敬地执行天命的惩罚。现在天下诸侯同心协力,大会在孟津,我武王奋起,侵略他们的疆土,打击那些凶恶的人,杀戮以正义。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有别的选择,我不得已而为之。” 伯夷和叔齐说:“臣听说,‘子不言父之过,臣不议君之恶。’因此,如果父亲有过失,臣子不应该揭发,君主也不应该谋害臣下。但是,纣王是君主,虽然有些不德行,但为什么不全城谏言,以尽臣子之责,也不失为忠臣。另外,我听说,‘至善无不感动,至仁无不亲服。’如果有至善至仁在我们之间,那么为什么不将那些恶人改造成善良之人呢?根据我愚见,应该退守忠臣的职责,恪守我先王服务商朝的诚意,遵循千古君臣之道,这才是正道。” 武王听完,没有说话。子牙说:“两位的言辞虽然不错,但我并非不明白。这只是一种见解。现在天下危在旦夕,百姓如坐火山,社会纲常已经崩溃,四维已经破裂,天怒上加,百姓怨恨下沉,正是天翻地覆之际,四海正在沸腾。天必顾及百姓,百姓的愿望天必会答应。再者,天已经肃命于我们周朝,如果我们不遵循天命,我们将会受到惩罚。而且,天的眼光是从百姓的角度来看的,天的听觉是来自百姓的呼声。百姓有过失,
就应该由我一个人来承担。现在我必须前往,如果违背天命,那不是因为我先王有罪,而是因为我这个小子无能为力。” 子牙的左右将士想要前进,但看到伯夷和叔齐不断阻拦,并且表现出不满的情绪,众人心生怒火,想要举兵杀之。子牙赶紧制止他们说:“不能这样。这两位是天下的义士。” 他命令左右将士扶着伯夷和叔齐,继续前进。 —— 之后,伯夷和叔齐入居阳山,因为不忍食用周朝的粮食,而选择采集野菜,以此为食,并作歌颂。他们坚守忠节,最终因饥饿而死,至今还受到人们的尊敬。
说到子牙的大军离开了首阳山,向前推进。正是:杀气腾腾冲上云霄,征云簇簇盖住了大地。子牙的军队行至金鸡岭,岭上有一支军队,他们挥动着两面大红旗,驻扎在岭上,阻挡住了大军。哨马送来报告:“启元帅,金鸡岭有一支军队阻挡了前进,大军无法继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