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升帐,询问左右:“谁愿意前去争取这个关口?”太鸾应声道:“属下愿意。”子牙答应了他。太鸾离开军营,来到关口,向外挑战。哨马传回关内,余化龙命长子余达出来应战。余达接到命令出关。太鸾看到潼关内有一名将领,穿着银甲,红袍飘扬,英俊异常,从关口滚滚而出。他的装束如下所描述,真的是英俊异常:
“他头戴紫金冠,名叫束发,额上有飞凤装饰,雉尾插在后。他的面容犹如涂抹了薄薄的胭脂,穿着大红袍披上连环甲。他腰间佩戴着宝带,玲珑闪烁,手中挥动的钢鞭宛如铁塔一般坚实。银色的马奔跑如白云飞翔,他的白银枪也在鞍上闪烁。大红旗上写着金色的字迹,潼关首领名叫余达。”
太鸾大声喊道:“潼关的领袖是谁?”余达答道:“我是余元帅的长子,名叫余达。我早听说姜尚背叛,兴起兵乱,不守忠臣的本分,冒犯了朝廷的国界,这是自取灭亡之举!”太鸾回应:“我们的元帅是奉命征讨,前进五关,安抚百姓,讨伐罪恶,天下众侯都在商城政治上集合。我们已经通过了五关中的三关,你还敢反抗神灵之兵吗?快点倒戈,免得你丧命,如果等到关口被攻破,城中玉石都会被烧毁,后悔也来不及!”余达非常愤怒:“天下大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八九不离十已经不是商朝的领土,岂能仅凭潼关一地而阻止!”他纵马摇枪,直取太鸾,太鸾手持刀迎战。两位将领相互激战了二三十回合,余达忽然挥动一面杏黄幡,金光一闪,余达和他的马都消失了。太鸾只见余兆忽然出现,手中枪迅速拦住太鸾,太鸾回头马到,但枪已刺中了他的胁下,太鸾翻下马来——他的三魂已经封印到封神台去了。余兆拿到了太鸾的首级,带回关口,见父亲请功,将首级高悬在关上。败兵回报给子牙,子牙听到太鸾已经战死,心情非常沉重。
第二天,子牙升帐,看到苏护前来,准备前去夺取关口,子牙同意了他的请求。苏
护上马,来到关口准备战斗。哨马传来消息,余化龙命次子余兆出关迎战。苏护询问:“你是何人?”余兆答道:“我是余元帅的次子,名叫余兆。你又是何方大将?”苏护回答:“我不是别人,我是冀州侯苏护。”余兆说:“老将军,我不知道你是老皇亲。老将军身为贵族,世代受国家的厚恩,应该共同保卫王土,为国家效力,怎么能忘记了皇室的宠爱,一旦背叛,帮助叛逆,我认为老将军的行为不合适。一旦武王丧失了信任,到时候被擒,国家陷入危机,受到万世的责难,后悔也来不及了。赶紧改弦更张,或许还来得及转祸为福。”苏护非常愤怒:“天下大势已经变了,八九已经不是商朝的国土,怎么会在潼关一带停下来!”他纵马摇枪,直取余兆,余兆手中的枪迅速拦住太鸾的攻击。两马激战了不到十回合,余兆拔出一面杏黄幡,金光一闪,余兆和他的马都不见了。苏护不知所踪,急忙左右寻找,突然脑后的马嘶声传来,苏护回身,但太迟了,余兆已经一枪刺中了他的胁下,苏护翻下马来——他的一魂已经去了封神台。余兆夺取了首级,回关见父报功,将首级高悬在关上,庆祝胜利。
此时,子牙再次见到苏护被杀,心情十分沮丧。苏护的长子苏全忠听到消息后,痛哭不已,立刻上前要为父仇复仇。子牙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苏全忠接到命令,前去关口挑战。哨马传来消息,余化龙派第三子余光出关迎战。苏全忠看到关口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前来,非常愤怒,大声喊道:“你就是余兆吗?快来受死吧!”余光回答:“不是的,我是余元帅的三儿子,名叫余光。”苏全忠勃然大怒,纵马挥戟冲向余光。两马相遇,枪戟齐举,大战了二十余合,余光转身便走。苏全忠因为父仇,怒不可遏,大声咒骂:“不杀这个无名小卒,誓不回兵!”然后离开战场。余光放下枪,取出梅花标,一次投掷出去五根,全都命中目标。苏全忠身中三枝标,几乎从马上摔下来,败退回到周营。余光获胜,进入关口,向父亲报告:“我打败了苏全忠,他已经败退了。”余化龙说:“明天我将亲自与姜尚商议,共同策划如何击败周军,必定获得全胜。”
第二天,关中响起炮声,余化龙带着四个儿子出关,前往周军的营地挑战。哨马传回消息,子牙与众将出营迎敌,左右两军气势汹汹。余化龙看到子牙亲自出战,不禁感叹:“人们说子牙善于用兵,果然名不虚传。”说罢,他率先冲锋:“姜子牙,我来了!”子牙回礼道:“余元帅,不才只身在此,不能尽礼。不才奉命征讨独夫,以除不道,吊民伐罪,所以能赢得人民的归附,共享荣华富贵;而逆命之人,注定失败,家国覆亡。元帅不应仅凭昨日三次的侥幸来认为必胜的策略。如果固执己见,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