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怀仁这个做老师的,又给学生找事情做了。
不过,找的这件事,自己喜欢。
李世民抬头看向二位宰相:\"玄龄、克明,你们觉得如何?\"
房玄龄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可行。虽有些细节尚需斟酌,但大略无碍。\"
杜如晦补充:\"太子殿下考虑周全,既有商队购种,后续又有水师护航,还有试验田做实验,改良种子,可谓面面俱到。\"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目光再次落在奏章末尾的名字上:\"遗直和杜构也在其中?\"
房玄龄笑道:\"年轻人敢想敢为,臣甚欣慰。\"
杜如晦也道:\"犬子能参与此等利国利民之事,是他的福分。\"
一件功劳,大家分。
太子占大,剩下的,跟着喝点汤,也算是历练了。
李世民嘴角扬起。
“你们说,这奏章为何先送到中书省,而非直接递进宫来?\"
.......
房玄龄杜如晦两人相视一眼。
\"太子殿下说,此事关乎万民口粮,需走三省流程。臣揣测,殿下是想先听听老臣们的意见。\"房玄龄回应着。
“哈哈哈哈哈。”李世民放声大笑,摇摇头。
老狐狸。
罢了,心照不宣。
“如此,那朕就只能准了,等太子回宫,这件事,就按照太子说的来做。”李世民说道:“既然房遗直和杜构的名字出现在了奏章上,那这件事,让他们也参与进去吧,全都听太子的调派。”
“这两年风调雨顺,朝廷也有能力支撑他们去折腾这件事。”
“至于苏定方和水师,这个,让朕再考虑考虑。”
等高明回来问问,他具体的想法如何。
奏章虽然写的详细,但是总归,还是有限。
“此事,暂且按下。”李世民说道:“年后再议。”
“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拱手应声。
离开两仪殿,房玄龄脸上笑意不减。
“克明,看来咱们的儿子,要跟着太子做一番大事了。\"
杜如晦捋须微笑:\"年轻人就该多历练。不过......\"他压低声音,\"此事涉及水师建设,恐怕朝中会有异议。\"
“你我都知道,所谓水师,可不只是为了稻种。”
“如果只是稻种的话,那才多大规模?”
“这一点,容易被朝臣们拎出来说话。”
房玄龄点点头。
“不过,从小到大,慢慢来,等到试验田的稻种出来了,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
“朝廷赋税收的多了,国库富裕了,建设水师,即便是耗费钱钱粮,这件事也要做。”
“你想,四方来长安的番邦,越来越多了,不仅仅是西域,草原,还有南边,东边,这些地方,他们来长安,但是咱们的船队,是否能去到他们那里呢?”
“去是一回事,将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唐有优秀的士兵,有优秀的将士,但是水师这一方面,能拿出手的东西,很少,所以,借此建设水师,合情合理。”
两人聊着,中途分开,回到了各自的衙署,开始忙碌一天的政务。
至于那封奏章,也就暂且压下了。
下午,宫中一骑出了皇城,往泾阳县庄子上去了。
李世民的一封信,送到了李承乾的手上。
让李承乾将这件事好好考虑清楚,等到回宫的时候,他要问,别到时候说不明白。
趁着现在他人还在庄子上,该问的要问清楚。
另外就是,眼见着要到腊八了,问问什么时候回长安来。
朝集使已经参与过朝会了,身为太子,也是要回长安见各地的朝集使的。
这可是个了解地方政务的好机会。
关于水师的事情,或许,宫中还留存有能用得上的东西。
最后,扭扭捏捏的内容里透露着询问,为什么都好几天了,也不给宫中写封信,你阿娘想你了.......
李承乾看完信后,眼眸中浮出一抹笑意。
阿耶这是在支持自己。
“王叔。”
李承乾将信递给李复。
李复摇了摇头。
“这是你们父子之间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