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00年,帝挚继承帝位后,懒于朝政,整日沉湎于享乐,朝政由其弟弟放勋代其理事。五年后,帝挚病逝,因为没有子嗣。弟弟放勋接任帝位,史称帝尧,放勋以制陶工艺著称,十五岁赐封地唐。18岁时继任帝位,改国号为陶唐,国都定在蒲坂(今山西省运城永济市),并被尊称为“帝尧、唐尧”。
陶唐帝尧是一位仁德勤勉的君王,不忍百姓受苦,不断削减税赋,利民之余,自己的宫殿简陋,茅草屋顶,甚至以野菜汤充饥。他委任羲仲为东方之官,驻旸谷(今山东日照),观察日出规律;羲叔为南方之官,驻交趾(现今越南),观测星宿规律;和仲为西方之官,驻三危(今甘肃敦煌),观测日落规律;和叔为北方官,驻幽州,观测极光。多年观测研究后,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时节气,并设置闰年闰月,制定了农历,指导天下百姓耕作和日常生活。
帝尧秉承先祖黄帝和父亲帝喾的治国理念,主张无为而治。每逢部落冲突,亲自调解,禁止战事。他的仁政使得威望大增,天下称道,被后世尊称为上古四圣之首。
晚年时,帝尧以为天下太平,决定继续减税和放权,常年无战事,军队大为减少,身边亲信禹祖和吴回劝谏帝尧。国库需充实,军备不可削减,帝尧斥责二人道:“不与民争,则国家大治,何来祸乱!”不听二人劝谏,执意减兵整顿,将国家治理权下放各部落首领。
公元前2350年左右,突然天降暴雨,持续一个多月,黄河泛滥,洪水滔天,黄河流域各个河段持续出现洪水决堤,受灾严重,帝尧赶紧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禹祖建议赶紧赈灾,向受灾严重地区调拨粮食,要不然会发生民变,帝尧下令一些灾情影响小的州县部落捐赠救灾物资,平时大家一团和气,满口仁义道德,但是真的到了生死攸关,切身利益的时候,谁都不肯将自己部落的财务捐献给他人,有的不但不救助,还趁火打劫,顿时天下大乱,帝尧有心派兵征讨,但是确实没兵可派,没粮救灾,就连都城蒲坂也遭受洪水侵袭,到处都是流民。
帝尧每天愁眉不展,后悔当初不听禹祖和吴回建议,盲目相信仁政德行可以使天下太平 ,万民一心,他远远低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特别是在利益面前,这种自私自利将会被无限放大。
这时候羲仲向帝尧进言:他在任东方之官驻旸谷时候,听说在穷桑附近有一个部落,他们的首领叫虞舜,是前朝颛顼帝的太子,当年牵涉谋反杀害兄弟被贬在虞姚为庶民,虞舜为其后世孙,为人仁孝宽厚,曾经自己父亲瞽叟和后母,联合弟弟象一起三番五次要谋杀他,他只是躲着父亲和弟弟,并不怪罪父亲,在部落里面也是敬老爱幼,后来推荐他为首领,近几年附近的人都敬仰其仁德威望,纷纷投靠他,他已经发展为穷桑一带最强大的部族,我们可以去投靠他,帝尧听到后很是高兴,回头看看一片混乱的都城,决定带领众人去找虞舜。
老百姓听说帝尧要去东方,大家不离不弃都愿意跟随帝尧一起东迁,帝尧带领众人和部落民众一起来到历山找到虞舜,虞舜很热情的接待了帝尧众人,拿出财货物品安顿帝尧一行人。
帝尧看虞舜为人宽厚老实,做事情一丝不苟,明是非,行大道,帝尧就询问虞舜:“当初我盲目自信,滥使仁政,不修兵甲,不听众人劝阻,现如今天下大乱,却无可奈何,实在是有负先帝重托”。帝尧泪眼婆娑的向虞舜诉苦,虞舜劝慰道:“帝宅心仁厚,宽宏大量,只是天下人好坏参半,随风摇摆者比比皆是,国家要强大就需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要想得到维护就得有律法约束,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维护司法制度体系的完整,所以现如今,帝当先组建强大的军队,然后才能恢复帝国的正常运行”。
帝尧长叹一声:“我何尝不想,但是现如今洪水泛滥,帝都吃喝都成问题,各地诸侯都不听从帝令,如何才能组建军队。”虞舜微微一笑:“帝不用担心,我所属有二十多个部落联盟,这些年风调雨顺的时候我储存有大量物资财物,以备不时之需,现如今我将其全部奉出,帮助帝度过难关.”帝尧自是感激涕零,双手握住虞舜的手:“卿救朕与危难之际,待日后我定当重谢!”虞舜道:“匡扶社稷,为天下苍生计,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帝尧任命吴回为火正祝融,虞舜为司空,禹祖为司徒,三人负责组建军队事宜,由于禹祖年龄大了,就让其子公孙鲧接替其职务。
虞舜本来在穷桑附近名望很大,他亲自游说各部落,要求大家支持帝尧政权,在短短三年内,组建成一支大约五万人的军队。这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