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鲧素来处事深谋远虑,深知太子丹朱显然不足以担当重任,并且宠信诸如象之流的小人,这势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带来无尽的灾难。尽管他曾试图规劝太子,但显然没有起到作用。若太子继承帝位,与象这类人共事,势必难以安稳相处。然而,这并非最重要的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对不成器的活宝可能会误事,甚至会牵累到自身家族安危,导致一场灭顶之灾。这便是所谓得而无功,失而有罪。
公孙鲧反复权衡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在太子和虞舜双方相互攻击、政局混乱的时刻,应当趁势而为,保存自己实力,以防将来天下大乱。进可勤王护驾,退可割据称帝。
下定决心后,公孙鲧开始付诸行动,但他仍需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帝尧、太子或虞舜中任何一方察觉到他的行动,都将提前结束他的政治生涯。因此,他只能悄悄地进行布置。
他暗中调动家眷和大量财物,从封地河南崇州秘密转移到千里之外的山东羽山,这恰是他妻室的故乡,也是玄鸟一族的栖息之地。
羽山位处山东东南,临沂市的临沭县,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交界。此处地灵人杰,资源丰富,山中鸟羽众多,同时也是东夷部落玄鸟夷的根据地。
在古代少昊时期,羽山以奉献各类绚丽羽毛而闻名,用于制作鸟官们的华丽冠饰。黄帝封禅泰山后,所使用的华冠即由羽山玄鸟一族制作。
为了施予玄鸟族褒奖,黄帝将整个东海划归玄鸟族首领姒坞,并允许他们煮海制盐,制作贝币,从此成为富庶之地,因此赐予此地名称羽山。
羽山还是美国印第安人蛇羽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马陵山与马陵古道所在地,孙膑曾在此设伏成功阻击庞涓。
公孙鲧选择此地为据点,正是由于其位于东南偏远之地,远离中央权力监察,充分利用了其丰富资源,人民富足,周围环境是依山傍海,地势险要。可谓是造反起事的风水宝地。
公孙鲧借助自身水正司空的权力便利,偷偷调拨了各种治水修筑堤堰所需的铜、木等物资,并且以羽山的盐和贝币之名,在全国各地秘密搜罗各类军需物资。
他以修筑防洪工程之名义,肆意增加了赋税,征调劳役,投入了大笔资金,历时五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城郭,羽山城,并将其命名为“羽山国”。
“国”一词最早指的是军事城堡,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国”字是指四周包围的墙,内有士兵拿着长矛防卫之意。
羽山城依托羽山,周围筑起五重高墙,城垛上设有弓箭手。城内设有南、西、东三个城门,南门还另设瓮城。引自羽山的泉水开挖明暗两道水渠,明河环绕城池建成护城河,暗河流入城内,为城内居民提供生活用水。此外,城内还储备了大量粮食,足够供应三至五年的需求。
公孙鲧重金招募了数万名甲士,每日均有严格的训练,打造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军事力量。
在羽山西部马陵山设置军事前沿关卡,购置大量滚木鹿角,依俩山夹道修建关隘,设置弓箭手,形成最外围一道防线。
这边公孙鲧紧锣旗鼓的整军备战,太子丹朱也不闲着,他不但招来四凶作乱,还提拔擢升炎帝罪臣后裔共工氏,颛顼帝的不削儿子“欢兜,三苗”分别任命他们为帝使督卫,以替帝尧监督各诸侯和十二州不法之事为名,实则包庇四凶为非作歹,助纣为虐。
这样一来太子指使四凶搜刮民财 ,如果有人不服,帝使督卫“共工氏,欢兜,三苗将其认定为谋反,再由太子出面领兵讨伐,平息事端之后,上报给四岳,太子丹朱拿钱财贿赂四岳,四岳不但不追究责任,而且以太子平叛有功,上报朝廷领赏,欺上瞒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贪污腐败犯罪链。
虞舜整日接到弃,契,垂,和四方诸侯的报告,提出现如今根本无法开展各种工作,吏治腐败,民怨四起,再不管管怕是这天下要乱。
虞舜也是很着急,再次去找帝尧商议解决问题。
帝尧正在和篯铿讨论吃喝养生之道,说的兴头正起,寺人汇报虞舜求见,帝尧满脸不快:“就说我不舒服,不见”。
虞舜再三求见,寺人拦住道:“帝身体不适,刚刚睡着,百楑还是回去吧!下次再来”。
虞舜无奈离去,心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早晚要出大事,然后径直前往大理寺皋陶家而去……
敬请期待下一章,皋陶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