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和伯益众人商议,先从哪里开始治水工作,禹提出先到上游雍州观察一下,因为壶口一段河流每一次决堤,都会直接影响都城蒲坂城,为了帝都安全,所以决定先去大河上游孟门山。
当年共工氏和颛顼帝因为治水,挖山筑堤取得老百姓支持,影响到颛顼帝的威望,两人产生矛盾,最后颛顼帝派祝融重黎(吴回的哥哥)将共工氏驱逐到此处,共工氏走投无路,刷众挖开不周山,洪水自此流出,相传有孟姓兄弟被洪水冲到此处被山拦下,所以叫孟门山。
孟门山《山海经》里面有注,北山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禹治水所开第一门,孟门,孟古代兄弟排行第一个也叫孟,所以孟门的意思是第一门。
孟门山也是公孙鲧当年治水时候在此处修堤,禹领着众人来到这里,看到当年父亲公孙鲧修了一半的堤坝已经荒废,大部分已经被水流冲塌了,禹看过后唏嘘不已。
禹决定在孟门山重修堤坝,将黄河之水从这里拦腰截断,保护帝都蒲坂安全。
他和伯益,弃,契商议,孟门山本身就是多仓玉,多金,意思是孟门山有很多青石和铜矿,然后征调民夫原地开采铜矿和青石块,用铜固定好框架,装上青石块 ,然后筑堤一定坚固牢靠,众人连连称赞此计甚妙。
禹下达命令周边各诸侯征调民夫,授权契负责此事,他们继续到全国各地实地考察。
他们顺着大河一路向东,跨过壶口瀑布,来到河津,在这里父亲公孙鲧曾用息壤在此修堤坝,但是这里比孟门山灾情还要严重,一片汪洋,禹很是疑惑不解。
他们继续向下游走去,来到洛川平原,发现伊水弥漫,形成的洪水比河津还要大,禹发现父亲的封地就在南边的崇州,他为了保护自己封地,修筑的堤坝最好,但是洪水泛滥确是最严重。
禹心想,父亲九年治水失败,固然有消极怠工之过,但是没有一处不发洪水,这不是简单的渎职,很显然是采取共工氏筑堤修坝,将洪水拦住的办法是错误的,因为地球经历完冰河时代,大神文明为了地球适宜生命环境,气温逐步上升,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的冰雪逐渐融化,然后地球多雨,洪水量逐年增加,不可能全部拒之门外,禹想到如果将洪水多挖支流,逐步分散洪水,不但能够治理洪水,挖出的引水渠,和大运河还能灌溉农田,水运物资方便百姓。
但是他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他思索着,心中计划着新的治水方案。带领众人继续朝东夷部落去视察,东夷各部落所受洪水影响相对小,不过常年洪水聚集形成一片片湖泊,他们分别是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
禹带领众人从兖州来到徐州,到了荆山,这里有淮水流淌到此,被荆山阻挡,形成不小的水泽,时常泛滥成灾。
禹离开荆山多年,再次重逢,昔日景象历历在目,这里有自己的救命恩人姒妘和女娇,他沉思着。
伯益来到禹身旁道:“我们进涂山城九尾狐部落看看吧!”。
伯益知道禹和女娇两人的情分故事。
禹道:“我虽然很想去看看女娇,当面感谢她当年救命之恩,但是家国天下事孰重孰轻,天下水患肆虐,民不聊生,我不可因私忘公,等天下水患平息,我自当亲自登门拜谢”。
伯益相劝道:“涂山近在眼前,我们不在乎这一两天时间了”
禹摇头制止了伯益,伯益见禹坚决拒绝,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他们接着去扬州南下都茅山,茅山是姒妘和女娇带领禹和羿逃命的地方。
伯益以为禹是触景生情来茅山,其实禹是一直在琢磨治水方案,他跑遍大半个国家,基本弄清了治水的关键之处在于疏导洪水,而不是一味地去筑堤堵住洪水,但是如果洪水过多,要疏导到哪里,他想到了将河引流入海的想法,因为上次来茅山他远远的看到大海一望无际,这次来茅山可不是为了念旧情。
一行人来到茅山青峰顶,禹这才将自己治水方案告诉大家,这次特意来茅山就是要查看地形,将来准备将淮水的洪水引流入海。
伯益大吃一惊道:“此事慎重为好,当年共工氏治水时候挖山填塘,引得玄帝大怒,后来被杀”。
禹道:“你们就说这个方案有没有道理,治水行不行得通”。
伯益说:“你说的似乎有道理”。
弃也附和道:“我觉得洪水一直没有治理好,就是治水方案不对,禹的这个办法应该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