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怎么敢有异心呢?这一定是吴、蜀的奸计。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先破蜀国,后伐吴国,来报答先帝和陛下对我的知遇之恩,以表明我的忠心。”然而曹睿仍然疑虑未决。华歆再次上奏说:“不能给他兵权应该立即罢免他的官职让他回到乡里去。”曹睿听从了华歆的建议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并命令曹休总督雍、凉的军马。之后曹睿便返回了洛阳。
细作探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告给了蜀中的孔明。孔明听后大喜,说:“我一直想讨伐魏国,但因为有司马懿总领雍、凉两州的兵马,所以一直未能如愿。现在他中了我们的计策被贬,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第二天,后主刘禅早朝,大会官僚,孔明出班,上了一道《出师表》。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途去世。现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惫不堪,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刻。但是,侍卫之臣在宫廷内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这都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给陛下。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中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提升、惩罚、表扬、批评,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做了坏事触犯法律的人,或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朝廷中有不同的法律。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实施,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在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有限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迁回旧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恰当的措施,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后主看完表后,说:“相父南征,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刚刚回到都城,还没有坐稳,现在又要北征,恐怕会过于劳累。”孔明说:“我受先帝托孤的重任,早晚都不敢有丝毫懈怠。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没有了内顾之忧,不趁这个时候去讨伐敌人,恢复中原,更待何时?”这时,班部中太史谯周出列上奏说:“我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不可图也。”他转头对孔明说:“丞相深明天文,为何还要强行出征?”孔明说:“天道变化无常,岂能拘泥不变?我现在暂且把军队驻扎在汉中,观察魏国的动静再作行动。”谯周虽然苦苦相劝,但孔明没有听从。
于是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