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宋刘封公
洪武大帝哈哈大笑一声,脱口说道:“咱可不行,要培养大明第四任帝王,还得你来呢,毕竟标儿与英儿可都是你悉心培养出来的。£××搜?e搜_¤小!说%.?网\ ′±?最`?新?章?节°更@新1?-快+/”
马皇后无语道:“你是诚心给俺添堵是不,俺如今都快六十岁了呢。”
洪武大帝嘿嘿一笑说道:“你呀,在咱心里还是当年亳州城里的一朵花呢。”
马皇后闻言脱口说道:“贫嘴。”
话说翌日,当朱标在御书房中审阅着内廷处递来的奏疏时,高启迈步而来说道:“殿下,宋先生,刘先生,钱先生在殿外求见。”
宋濂,刘伯温?
虽然对于两人前来的原因尚且不知,但想着估摸是学院的事情,故此朱标挥手让高启请两人进来。
两人到来正准备行礼时,朱标挥手说道:“先生不必客气,落座吧。”
待得宋濂与刘伯温落座以后,朱标开口问道:“先生前来,可是学院出了什么事情?”
宋濂摇了摇头说道:“学院一切正常,今日前来是请殿下过目《洪武大典》。”
说着宋濂就取出一本方正的书籍递给了朱标。@|:齐=3盛?小@D说1网? t更+??新§最¤快?/
洪武大典是洪武十六年的时候,朱雄英提议,宋濂与刘伯温等人组织人手撰写的。
其中包括了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方面的内容。
朱标闻言接过洪武大典,细细的浏览起来。
待得看了半个时辰以后,朱标抬起头说道:“洪武大典目前有多少卷了?”
“目前已完成了一万五千卷,分装成八千册。”
朱标轻声说道:“此书若成,将是古往今来涵盖内容最为丰富的一本百科全书了。”
刘伯温轻声说道:“殿下言之有理。”
“两位先生辛苦了,既要负责学院的事情,抽空还要撰写洪武大典。”
宋濂拱手说道:“能撰写这样一本大典是臣的福分呢。”
“是呀,待得这本大典传之后世,臣等也算是跟着沾了光呢。”
刘伯温笑吟吟地说道。
朱标轻轻笑道:“即便是没有洪武大典,两位先生也足以流芳百世。”
闲聊期间,朱标也询问了洪武大典撰写期间的一些事情,得知将近一千名读书人日理万机的预录时,也是感慨不已。-x_i/n^r′c*y_.^c-o¨m′
朱标随即就告知宋濂与刘伯温,撰写大典是不容易的事情,要加强对于这些人的关怀。
朱标更是提出要给这些人增加俸禄和其他赏赐的决定。
听着朱标这样的话,宋濂与刘伯温自然是感激不已。
撰写大典的确是不容易的,不仅要搜罗各方面的知识,亲自去走访调查不说,还要翻阅无数本书籍,以确保所有的信息都是准确无误的。
这三年以来,除了负责学院的事情,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宋濂与刘伯温都会对撰写出来的洪武大典进行检阅,若是发现不妥的地方,还是要进行修改的。
两人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千万不能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待得宋濂与刘伯温离去以后,朱标去往坤宁宫寻找洪武大帝。
得知洪武大帝在景山上的亭台处时,朱标又来到了景山。
俯瞰着京师的全貌,洪武大帝感慨万千。
尽管昨夜里马皇后已经说了避免后世出现昏君的事情,但洪武大帝心里依旧没底。
毕竟臣子废黜君王的事情,说起来有些荒唐。
就在洪武大帝品着香茶时,朱标气喘吁吁的走来。
洪武大帝挥手让朱标歇息片刻,随即说道:“这才走了几步路,你就喘的不行,身子骨太差劲了。”
朱标解释道:“从御书房一路小跑至坤宁宫,又从坤宁宫来到此处,自然就喘不上气了。”
御书房至坤宁宫,坤宁宫至景山最高处,少说也有几公里,是个人估摸着都要气喘吁吁吧。
洪武大帝又问道:“你不在御书房待着,找咱干啥?”
朱标话不多说取出两本洪武大典,献宝似的放在洪武大帝面前。
看着洪武大典四个大字,洪武大帝激动不已。
当颤抖着的双手打开洪武大典以后,洪武大帝就像是捧着珍贵的宝物一样小心翼翼。
约莫片刻,洪武大帝抬头看向朱标说道:“传咱旨意,从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