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拱手说道:“臣举荐侯庸。”
章顺举说道:“臣也举荐侯庸。”
杨婧举荐的也是侯庸。
反倒是侯庸有些局促地说道:“三位同僚,你们这是……”
王宗元看着侯庸说道:“侯大人不管是品德,才学等均在我们之上,若是不举荐你,我们心里难安呀。”
“是呀,平日里内廷处的事情,侯大人处理的井井有条,若是不举荐侯大人,又该举荐谁呢。”
朱标看向侯庸说道:“内廷处的事情也是极其重要的,既然所有人都举荐你,那孤就任命你为内廷处尚书。”
侯庸拱手说道:“臣领旨谢恩。”
待得侯庸退下以后,朱标看着汪睿与朱善说道:“两位大人来年可有何打算?”
汪睿说道:“臣打算回婺源老家教书育人。”
朱善拱手说道:“臣也是想回丰城老家教书育人,为大明培养人才。”
朱标微微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孤就应允了,待得元宵节以后,孤亲自送两位老大人返乡。”
“臣等多谢殿下。”
待得两人退下以后,朱标看向刘三吾说道:“以后内阁的事情,老大人可要多费点心呢。”
刘三吾拱手说道:“臣虽眼花,但处理国事却不是问题。”
朱标欣慰地说道:“如此就行。”
内阁掌管着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内廷处汇总后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
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内廷处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
这样的政治体系是在朱雄英的建议下更改的,原本内阁的奏章交由通政使司汇总,通政使司会交由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
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
这中间朱雄英直接取消了司礼监,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大明后期出现太监把持朝政,祸乱天下的现象。
要知道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