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采访中,她见到了一位年迈的柬埔寨女记者,名叫索昆。她曾是红色高棉时期的一名通讯员,后来逃亡到泰国,最终定居法国。
“我曾经以为,我写下的那些文字,会永远消失。”索昆用带着柬埔寨口音的英语说道,“但今天,它们能被重新发现,我感到安心。”
林淑芬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您的文字,是历史的证言。我们会让它被更多人看到。”
---
展览在日内瓦如期举行。开幕当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大厅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聚集在展厅前,静静地观看那些泛黄的手稿、褪色的照片、沙哑的录音。
一位法国观众在留言墙上写道:“这些文字,让我重新理解了战争的意义。它们不只是过去的故事,而是对未来的警示。”
另一位来自日本的年轻学生留言:“我从未听说过这些战地通讯员的故事。他们用生命记录真相,而我们,有责任铭记。”
林淑芬站在展厅中央,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欣慰。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遗忘与铭记。
她轻声说道:“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
回国后,林淑芬继续推进“记忆之屋”的扩建计划。她决定在“东南亚战地记忆”专区的基础上,新增“东南亚女性战地通讯员”专题展,以纪念那些在战火中默默记录历史的女性。
她还开始撰写第二本书,主题是“战地通讯员的遗产与当代媒体伦理”。她希望通过这本书,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继承战地通讯员的精神,守护真相。
某天深夜,她坐在书桌前,翻阅着一本来自泰国的战地通讯员笔记。那是一位年轻记者在越战期间记录下的所见所闻。他的笔迹清秀,却字字沉重。
她轻轻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夜色深沉,城市的灯火如星河洒落。
“你们的文字,不会被遗忘。”她轻声说道,“我会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
林淑芬坐在“记忆之屋”的办公室里,窗外飘着细雨,玻璃上泛起一层薄薄的水雾。她刚刚整理完一批来自柬埔寨的战地通讯员资料,手中还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本笔记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陈文辉的通讯员,他在1973年记录下红色高棉围城期间平民的生活状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真相的执着,也流露出他对未来的迷茫。
“我写这些,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活过。”他在笔记的最后一页写道,“但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愿意读这些文字。”
林淑芬轻轻合上笔记本,眼眶微微发热。她知道,这些文字不该被埋没,而她,就是那个让它们重见天日的人。
几天后,她接到了一封来自巴黎的邮件。发件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协调员,对方通知她,“战争与和平:战地通讯员的遗产”国际巡展即将在巴黎拉开帷幕,并希望她能亲自前往,参与布展和开幕式演讲。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她在研究中心的会议上说道,“巴黎是欧洲的文化中心,如果展览能在这里成功举办,将有助于推动‘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国际影响力。”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支持,但也有成员提出担忧:“巴黎的展览规模更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和展品,时间上会不会太紧张?”
林淑芬点头:“时间确实紧张,但我们可以分头行动。一部分人负责整理现有的资料,另一部分人前往柬埔寨和泰国,收集更多未公开的战地通讯员遗稿。”
她随即开始安排行程。她决定亲自前往金边,联系当地的历史学者,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红色高棉时期通讯员的资料。
两个月后,她再次踏上旅途。金边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街道两旁的法式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斑驳而沉静。她与柬埔寨历史学者索昆教授一同走访了多个村庄,采访了一些年迈的通讯员家属。
在一次采访中,她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