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平乱,风云再起(二)
北地王自刎谢罪,意味着“北地叛乱”终结。
但,民怒尚未平息。
正如北地王所说,如若朝廷的赋税一如既往,那么,死了一个西狼安,还有千千万万个西狼安。
班师回朝后,姬蓉将战报如实上奏,皇帝百般推诿。
“若税收无几,朕的行宫怕是十年都修建不成。”
姬蓉心中冷笑——北地之乱,死伤无数,时疫横生,即便是这个时候,姬盛惦记的仍旧只有他的行宫。
那一刻,她知道,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已近油尽灯枯。
“父皇,众怒不可犯。如今天下动荡,南北各地对朝廷颇有微词,暗潮涌动。若不减税,恐怕叛乱四起,彼时,江山危矣。”
丞相跟太傅也一并进言,百官应声而和,终於说动皇帝,暂停行宫工事,减免税收。
那日,姬蓉踏出皇宫,背影格外轻快。
只是,这轻快的背影落在皇帝眼中,却是一根锋利的芒刺。
“公主长大了。”他叹道。
一旁的老太监颔首:“是啊,皇上,公主已经二十周岁了。”
姬盛收回眼神,想起方才在朝堂之上,百官纷纷响应姬蓉,那一呼百应的情景,苍老的眼皮下闪过冰冷的杀气: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朕低估了她的野心。”
老太监楞了一下,“皇上明鉴,公主不敢。”
姬盛斜了他一眼,冷冷道:“她不敢,不代表她不想。如今武官稀缺,朝廷无可用大将,太子又非领军之才,朕,只能指望她......让她平覆北地之乱,倒是让她多出许多非分之想。”
沈重的乌云席卷半空,在皇宫之上笼罩着一团阴黑,诉说着王朝那不可告人的阴谋与算计。
与此同时,东宫。
太子姬坤怒气冲冲地坐上红木椅,埋怨道:“如今姬蓉大胜归来,父皇喜欢她喜欢得不得了。刚刚在朝堂上,她说一句,立即就有十个人站出来附和她。别人就算了,老师,您是太傅,跟我是一条船上的人,您怎么调转枪头,跑去帮她了!”
文差(chai)杵着梨木拐杖,慢吞吞坐到一旁的椅子,佝偻的脊背靠了上去,皱纹深邃的眼皮一擡,露出方才一直藏匿的算计。
“老夫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姬蓉这丫头,在百官面前一呼百应。”
姬坤更加不解:“老师,您糊涂了?这,这,我之前跟她打赌,去攻打魔窟岭,她攻打陈阳关。可我铩羽而归,她却乘胜追击,甚至一举杀了北地王。我是父皇开恩,才逃过军令状那一死。可是我跟她,一个大胜,一个大败,如今你还在上朝的时候帮她,可不叫我越发局促?长此以往,朝廷安有我立足之地?”
文差喝了口茶,额头的皱纹又深了三分,“殿下说得不错,却算漏了一样。”
“请老师赐教。”
“当今圣上,最忌讳什么?”
“您,您是说......”
“姬蓉上次平覆西部内乱,我们不过略施小计,让皇上以为她有不臣之心,便将她打入大牢。如今,北地之乱功劳千古,远胜从前。在皇上眼里,这是什么?姬蓉凯旋之后,心生骄纵,甚至朋扇朝廷,在庙堂之上一呼百应......甚至,替皇上做了他最不想做的决定——减免赋税。太子殿下,您说,皇上以后,会重用她么?”
一席话结束,太子恍然大笑,连赞太傅数声,亲自驾马车送其回府。
只是,在马车之中,太傅独自一人坐着,心中的算盘却未完全放下。因为这个计谋瞒得过皇帝,瞒得过太子,却瞒不住,那个在姬蓉麾下运筹帷幄的女门客——北柴。
“江北一根柴,可燃万里军......我倒要看看,你这次如何化解。”
另一厢,姬蓉回府后,将朝廷上发生的一切告知北柴。果然,北柴一眼看出太傅的计谋。
“文家世代以文侍君,果然名不虚传。”
姬蓉坐在她身旁,百无聊赖地拿她玉佩的流苏绑蝴蝶结玩,“文差这个老狐狸,真不是个省油的灯。那现在我们怎么办?父皇那边,肯定又对我起疑心了。”
北柴低眉瞄了眼在自家流苏上不安分的手,由着她去,没有阻止,只继续靠着凉亭的柱子,盯着那修长的生着薄茧的手,眼底一闪,心生一计:
“公主会女工么?”
姬蓉楞了一楞:“女工?”
次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