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忧虑。你们仔细想想我这话有没有道理。”众人听了,都欢呼雀跃,说道:“姑娘说得太对了。
从今往后,姑娘和奶奶就只管放心,姑娘和奶奶这么照顾我们,我们要是再不体谅上面的心意,天地都不会容我们的。” 正说着,只见林之孝家的走进来说:“江南甄府里的家眷昨天到了京城,今天进宫朝贺。现在先派人来送礼请安。”说着,就把礼单递了上去。探春接过礼单,看了看,上面写着:“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
李纨也看了礼单,说道:“用上等的封儿赏赐来人。”接着又让人去回禀贾母。 贾母得知后,便让人把李纨、探春、宝钗等人都叫了过来,一起查看礼物。李纨收下礼物,一边吩咐内库的人说:“等太太回来看过之后再正式收起来。”贾母说:“这甄家跟别家不一样,用上等的赏封赏赐他们家的男人,只怕转眼他们家又会打发女人来请安,你们要提前预备好绸缎等礼物。”贾母的话还没说完,果然有人来禀报:“甄府有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听了,连忙让人把她们带进来。
前来请安的四个女人,年龄都在四十岁往上,她们身上穿戴的服饰,与主子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她们向贾母请安问好之后,贾母吩咐拿了四个脚踏过来,四人谢过之后坐下,等宝钗等人也都落座,她们才安稳坐定。贾母开口问道:“你们是什么时候进的京城呀?”四人赶忙起身回答道:“我们昨天才进的京。今天太太带着姑娘进宫去请安了,所以派我们这些女人来给您请安,问候问候姑娘们。”贾母微笑着说:“这么多年都没进京,真没想到今年会来。”四人也都笑着回应道:“正是呢,今年是奉了旨意才进京的。”
贾母接着问:“家里的人都一起进京了吗?”四人回答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以及其他几位太太都没来,就只有我们太太带着三姑娘来了。”贾母又问:“你们家三姑娘有婆家了吗?”四人回答道:“还没有呢。”贾母笑着说:“你们家大姑娘和二姑娘嫁的那两家,和我们家的关系都非常好。”四人笑着说:“确实是这样。每年姑娘们写信回去都说,全靠府上的关照。”贾母笑着摆了摆手说:“说什么关照呀,咱们本就是世交,又是老亲,相互照应是应该的。你们家二姑娘更是好,一点也不骄傲自大,所以我们两家才走得这么亲近。”四人赶忙说:“老太太您太谦虚了。” 贾母又问:“你们家的哥儿,是跟着老太太一起生活吗?”四人回答道:“是的,哥儿一直跟着老太太。”
贾母接着问:“那哥儿今年几岁了?上学了没有?”四人笑着说:“哥儿今年十三岁了。因为他长得端正好看,老太太特别疼爱他。这孩子从小就特别淘气,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好过于严厉地管教他。”贾母笑着说:“这可和我们家的情况差不多了!你们家哥儿叫什么名字呀?”四人说:“因为老太太把他当作宝贝一样,他又长得白白净净的,所以老太太给他取名叫宝玉。”贾母听了,转头对李纨等人说:“巧了,他们家哥儿也叫宝玉。”李纨连忙欠身,笑着说:“从古到今,不同时代却重名的人可多着呢。”四人也笑着说:“取了这个小名之后,我们府里上上下下都觉得有些奇怪,总觉得好像哪位亲友家也有一个叫宝玉的。只是这十来年没进京,也记不太清楚了。”
贾母笑着说:“那说的就是我的孙子。来人啊。”众媳妇丫头们答应了一声,赶忙走近了几步。贾母接着说:“去园子里把咱们家的宝玉叫来,让这四位管家娘子看看,和她们家的宝玉比起来怎么样?” 众媳妇听了,急忙去了,没过多久就簇拥着宝玉回来了。那四人一见宝玉,赶忙起身,笑着说:“吓了我们一跳。要是我们没来府里,在别的地方遇见,还以为我们家的宝玉也跟着进了京城呢。”说着,她们都走上前来拉住宝玉的手,问他各种情况。宝玉也赶忙笑着向她们问好。 贾母笑着问:“你们看我们家宝玉和你们家的比,谁长得更好?”李纨等人笑着说:“听四位妈妈这么一说,就知道两个宝玉模样肯定很相似了。”贾母笑着说:“哪有这么巧的事?大户人家的孩子们,就算养得再娇贵,只要脸上没有残疾,不是特别黑特别丑的,看上去大多都很端正好看。
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四人笑着说:“现在看来,模样确实是一样的。听老太太说,淘气的劲儿也一样。不过在我们看来,这位哥儿的性情可比我们家的那个好些。”贾母连忙问:“怎么看出来的?”四人笑着说:“刚才我们拉着哥儿的手说话就感觉到了。我们家那个呀,总说我们糊涂,别说拉手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