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傅廉追问她,三娘回答说:“我和母亲来这里的时候,确实没有告诉她。如今听到的哀怨哭声,恐怕就是姐姐吧?之前我想告诉你,又担心会暴露母亲的过错。”傅廉听了,先是悲伤,而后又感到一丝欣喜。他立刻让人准备好车马,日夜兼程,赶到巧娘的坟墓前,敲着墓旁的树木呼喊:“巧娘,巧娘!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个女郎抱着婴儿,从墓穴中走了出来,她抬起头,发出悲痛的哭声,满心怨恨,傅廉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傅廉从怀中掏出东西,问这是谁家的孩子,巧娘说:“这是你的孩子,已经出生三个月了。”傅廉叹息着说:“我误听了华姑的话,让你们母子在地下含忧受苦,这罪过我怎么能推卸!”于是和巧娘一起乘车,渡海回到家中。
傅廉抱着孩子告诉母亲,母亲看了看孩子,见他身体健壮,相貌堂堂,一点也不像鬼物,更加高兴了。两个儿媳相处和谐,对婆婆也十分孝顺。后来傅廉的父亲生病了,请来医生诊治。巧娘说:“这病治不好了,魂魄已经离开了身体。”她督促家人准备好丧葬用品,刚准备好,傅父就去世了。傅廉的儿子长大后,和父亲长得非常像,而且格外聪慧,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高邮的翁紫霞,客居广东时听说了这件事。只是故事中的地名有所遗漏,也不知道后来的结局究竟如何了。
吴令
吴县有一位县令,忘记了他的姓名,此人刚正不阿,很有声望。吴地的风俗极为看重城隍神,用木头雕刻成神像,给神像披上华丽的锦袍,收藏在神龛中,那神像栩栩如生。每当城隍神寿诞之日,当地居民就会凑钱举办庙会,用车子载着神像在大街上游行。游行队伍中树立着各种旗帜、仪仗,排列得整齐森严,一路上鼓吹的乐声不断,热闹非凡,整条街道都被人群和队伍连接起来。这种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每年都不敢懈怠。
有一次,县令外出,正好与游行队伍相遇,他便停下脚步询问缘由,居民如实相告。县令又详细询问得知举办庙会花费颇为奢侈,不禁大怒,指着城隍神像斥责道:“城隍神实际上是主宰一县的神明。如果他愚昧无知,没有一点灵验,那他就是个昏庸的鬼,根本不值得人们侍奉;要是他真有神灵,就应该懂得珍惜物力,怎么能让百姓用这些毫无益处的花费,消耗民脂民膏呢?”说完,他将神像拉到地上,打了二十板子。从那以后,当地的这种奢侈习俗立刻得到了改变。
这位县令为人清正无私,只是年少时就喜欢嬉戏玩耍。在任一年多后,有一次他偶然在官署中顺着梯子爬到屋檐上去掏鸟雀,不小心失足坠落,摔断了大腿,不久便去世了。人们听到城隍祠中传来县令大声的愤怒呼喊声,似乎是在与城隍神争吵,而且持续了好几天都没有停止。吴地的百姓没有忘记县令的恩德,纷纷聚集到城隍祠中祷告,为他们调解。之后,百姓们另外修建了一座祠堂来祭祀县令,那争吵的声音才渐渐平息。这座祠堂也命名为“城隍庙”,每逢春秋两季进行祭祀,县令的神像比原来的城隍神像更加灵验。直到现在,吴地还有两座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