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有了低价粮,他们才过了两年好日子。搜索本文首发: 如文小说网 ruwen.net
不过一旦缺粮又会被打回原形。
“刘虎,通知阿塞北命令各部落的部首,将他们族内年轻的孩子都送到荒北读书,接受教育,并且建立荒北公立中学负责招收各地成绩好的学子学女。”
“各地公塾若能达到及格的升学率,一律先进入评级。”
初期就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调动地方积极性。
南青实施的是三年免费公立小学教育,六年启蒙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在这里就算高学历了。
毕竟荒北三年前还有很多文盲。
不过她这里应该出不了大诗人,这点在古代看来确实是个大缺陷。
可她要的人才本来就不是大诗人,而是投入建设为社会添一砖一瓦的工科人才。
南青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大梁境内同样没有闲着,不知何时这里有个私署开始十二个时辰密切关注晋王的一举一动。
荒北一旦传来消息,这些人都会不断挥笔记录,然后送到蓝铃手上。
记录的人基本没有品阶,只是一些与科举无缘的寒族子弟。
当他们将晋王开创官学公办记录在案,心情不知有多复杂,因为晋王的许多公塾招收的都是像他们差不多的平民家庭的孩子。
而且三年已经毕业一批人,开始进入六年启蒙教育。
日后这些平民家庭出世,定会在荒北发光发热。
若是以前很多人肯定不会留意一个小小的荒北教育,毕竟再考也不可能考到京城,只能在地方待着。
可现在荒北发展到很多京城子弟偷偷摸摸搬到荒北,置办院子,还有的人把家中的百家姓,烈女传通通丢到一边,将孩子送到荒北公塾。
就是为了留在荒北。
“娘娘,这是晋王最近的改革动向。”一个私署的小吏将登记的册子奉上。
蓝铃疲惫地接过册子,翻了几页,黯淡的眼底终于有了些许光芒。
小吏见此,忍不住问道:“大梁能办这些公塾为百姓子弟启蒙吗?”
蓝铃已经不愿意再骗,这些为她勤勤恳恳办事的人:“不会。”
“可是荒北那边连女儿家都能读书启蒙,毕业还能工作。”小吏语气不自觉放大,藏着在大梁不该属于他的一份不忿。
蓝铃只是瞧了小吏一眼,好心提醒道:“出去不要乱说话。”
小吏见她的态度便了然,顿时心生悲哀:“娘娘,您可知小的在记录一条不起眼内容时,多么震撼。”
“什么内容?”
“一户渔家娘子年方十三,上了三年免费公塾,学了字,去了纺织厂,成为了一名财务管事。月俸二两。”小吏既茫然又无力道:“而小的寒窗苦读数十载,却只能在私署领一份微薄的俸禄。可即便像小的这份工作,在其他人看来仍旧是可望不可求、光宗耀祖的生计。”
蓝铃深深地审视他一眼,然后通知道:“你被除名了。”
小吏闻言,再也没有任何悲恸的表情,只是低着头:“小的告退。”
小吏有气无力转身,摇摇晃晃,带着一份绝望离开。
蓝铃的声音很快宛如黑暗中的一抹光,传进小吏的耳朵:“你学识不输任何人,就甘愿蹉跎一生?”
“记住,树挪死人挪活。”
未明的语言中何尝不是透露着她自己的期盼。
只是她把机会留给了一个在自己面前抱怨寒族永远无法出头的小吏。
小吏浑身一震,却不敢回头,只能当做什么都没听讲,加快脚步离开私署。
太微二年,记录在史的寥寥无几的笔墨,除了写明尚在查清白凌迟大将的死因,还有不起眼的几个字的描述:第一座公立学校诞生。
同时启光四年,又一次秋收后,荒北的粮仓一盖再盖,直接盖到草原上去了。
牧民们看见大粮仓都十分震撼,心里充满安全感。
与此同时,荒北迎来毕业季。
三年学成的人在基层非常吃香,女子要么成为各部门管事,要么就是一名文吏,而男子就业的方向还是更有优势,底层需要卖力气活的基本抢着要这些会识字的人。
但基本两者都在媒婆市场非常受欢迎。
读过书的女子,在荒北渐渐有了女公子,女官人,女先生,女大夫,女郎中等等美称。
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