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彰,洁,”
江宁点头道:“老温,你办事我放心。
这可是你入阁后办的第一件差事,可得办得漂漂亮亮的。
回头我会让锦衣卫全力配合你。”
温体仁赶忙笑着说:“多谢侯爷出手相助。”
这时,郭允厚也笑着搭话:“温阁老啊,需不需要老夫从户部抽调些人手去帮衬?”
温体仁摇头,一脸正色道:“郭老大人的好意,本官心领了。
至于人手,有本官和魏侍郎,再加上锦衣卫暗中协助,便足够了。”
郭允厚闻言,面露失望之色,也没再多说什么。
就在此时,只听身后有人呼喊。江宁转头望去,见是方正华正快步朝自己跑来。
江宁停下脚步,开口问道:“方公公,这是怎么了?”
方正华赶忙停住,笑着说:“侯爷,陛下有请。”
江宁点头,与众人打过招呼后,便跟着方正华前往御书房。
此时,内阁的孙承宗、袁可立、薛国观几人刚从御书房出来。
江宁与他们打了声招呼,便随方正华进入大殿。
只见朱由校坐在轮椅上批阅奏章,见江宁进来,开口道:“江兄,随便坐。”
江宁坐下后问道:“不知陛下找臣所为何事?”
朱由校说道:“江兄,就在刚刚,朕与内阁通过气了,几位爱卿都十分支持朝廷派军攻打缅甸东吁王朝,进而拿下暹罗,将其纳入大明版图。”
江宁点头示意知晓。
朱由校接着说:“但刚才孙师傅提到,缅甸、暹罗曾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
这么多年来,虽说大明时有战乱,但双方并未展开真正的生死之战。
一旦在朝堂宣布派兵攻占缅甸、暹罗,那些清流文官恐怕会拿祖制说事。
所以朕想先跟你通个气。”
江宁闻言,微微一笑道:“陛下,这世间没有永远一成不变的制度和政策,都需不断与时俱进、完善改进。
当年太祖定下不征之策,是符合当时的国情。
但如今时过境迁,若清流文官出言阻拦,不妨把他们首接派到缅甸,让缅甸将这些年来侵占我大明的疆土尽数归还。
到时候且看他们如何应对。”
朱由校放下毛笔,抬头笑道:“江兄,你果然一肚子鬼点子。
你这分明是让他们去送死啊。
这主意虽说有些阴损,不过朕喜欢,就这么办。”
江宁嘿嘿一笑:“臣刚才什么都没说,这么好的主意是陛下您自己想出来的。”
朱由校翻了个白眼,随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道:“江兄啊,这里没外人,就咱兄弟俩。
你说说,如今咱们君臣一心,不遗余力推行新政、改革民生、训练精兵,为的就是大明中兴,让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可为何这些人还屡屡跳出来跟咱们唱反调呢?
要是咱们推行的政策触碰了他们的利益,倒也罢了。
可这些清流文官本身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们为何还要反对呢?”
江宁脱口而出:“为反对而反对的人,比贪官污吏更可恶。
他们自诩道德君子,要求所有人都跟他们一样,可世间之事哪能尽如人愿?
说到底,他们就是一群只会说空话、尸位素餐之辈。他们治国理念太过理想化,所言所行根本不切实际。
对这群文人,就得时不时敲打敲打,不然他们就会蹬鼻子上脸。”
朱由校点头,感慨道:“江兄,你说得太对了。
当年太祖开国,再到成祖的永乐盛世,太祖和成祖对待天下文官动辄打杀,说难听点,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
可洪武、永乐两朝,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军备精良。
然而,宣德之后,文官势力崛起,掌控朝堂,大明却国库日渐空虚,军备荒废,国力逐渐衰微。
由此可见,文官对国家的危害远甚于武将。
这也是朕登基后大力打压东林党,乃至如今的清流党的原因。
绝不能让这些文官掌权,一旦他们掌权,大明就将面临灭顶之灾。
只有像洪武、永乐两朝那样,对他们严加打压,他们才会用心做事。”
说着,朱由校递给江宁一杯热茶。
江宁也不客气,接过一饮而尽,略带感慨地说:“屠龙者终成恶龙,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最初的大明,是理想者的圣地。
在蒙元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