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有官员开始质疑朱由检的改制方案,比如组建职业化军队,让士兵脱离军户改制等。本文搜:大神看书 dashenks.com 免费阅读
朱由检早就料到军队改制会遭到阻力,只是没想到大臣们的抵触会这么大。
也是,真正的改制动了太多人的蛋糕,每个官员身后都牵连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这他还没有在全军推广改制,若是一刀切得太狠,估计这帮官僚会首接逼宫造反。
在官员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内阁首辅魏藻德站出来,他劝朱由检现在不应该更替军户的改制,这是明太祖规定的大明基本治国方针。
军户应该世世代代为军户,不可脱离户籍,商贾也应该世世代代是商贾。
嗯,把老祖宗都搬出来了。
你要是强行推动改制,就是大逆不道!
朱由检考虑到自己的声望值,安抚道:“放心,朕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只是现在大明缺兵少粮,北方还有清军虎视眈眈,这点不得不防啊。”
大臣们也是偏执狂,只要对方还没攻打到城墙脚下,那就是没有危险,劝朱由检收回命令,让军士们按照原有的计划去实施。
当然,也有那些边缘化的大臣想抱朱由检的大腿,开始站在朱由检这边,痛斥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是包藏祸心。
他们觉得陛下的改制很有必要,明太祖的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此一时彼一时,人活着还能让尿憋死不成?
朱由检终于看到站在自己这边的大臣,他不由看向对方。
国子监祭酒陈仁锡帮着自己说话。
国子监的职位类似于现在的党校,差不多是清北这种级别的,目的是培养官员,输送人才,同时还负责监视官员。
陈仁锡的开口,获得不少官员的拥护。
朱由检转头看一眼王承恩,说道:“去找纸和笔,把诸位大臣们说过的话都记录一下,谁反对朕,谁同意朕,要每个人都记清楚,不得有误。”
王承恩恭敬的应了一声,吩咐旁边的小太监去找纸和笔。
朝堂上面的大臣傻眼了,他们心里嘀咕起来。
陛下这是啥意思?准备把他们说的话都记下来,是准备秋后算账吗?
还让阉党王承恩负责记录,岂不是说明要让东厂也参与进来?
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前途着想,大臣们的反对声不再那么强烈,表示可以再商榷商榷。
其实他们有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也有为崇祯帝的独断专行而担忧。
以前崇祯帝有什么决策会拿到朝堂上讨论,最后从官员的意见中逐个的采纳。
现在呢?崇祯帝凡事不跟他们商量,甚至也不通气,这群官员感受到自己被冷落。
人生就西个字:争名逐利!
考取功名为了什么,不就是为那点银子嘛,总要解甲归田,给自己留条后路。
崇祯帝什么事都自己悄悄摸摸办了,这个口子不能开。
王承恩效率很高,拿来纸和笔,开始逐个登记,问到通政司的时候,通政史支支吾吾,表示自己没有反对陛下的意见,而是觉得事情可以再议。
王承恩呵呵一笑,还是在纸上写下通政史刚刚说过的话。
这下让通政史额头冒出冷汗,心里暗暗后悔,若被东厂的阉党盯上,谁都知道没好果子吃。
他求助性的看向内阁首辅魏藻德。
魏藻德是提拔他的贵人,刚才的声援也是为了首辅大人,你可不能见死不救。
魏藻德知道不能寒了部下的心,现在坐视不管,以后再发生这种事就没人帮自己说话了。
最终他改变口风,表示会全力支持陛下的策略,支持李国桢练兵,联合户部把士兵的户籍改过来。
崇祯帝前几天御驾亲征,大败李自成,凭借镇国神器和众生平等,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提上来。
现在还是先忍一忍吧。
至此,士兵的户籍改革工作终于敲定,当然,也仅限于京城卫戍和三大营的士卒改制。
朱由检听着朝堂的争执安静下来,终于肯坐回到自己的龙椅。
从上午到现在,实际上总共就讨论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要不要出兵,联合黄得功围攻李自成的部下王超。
大臣们同意,朱由检反对。
第二件事是士兵的户籍改制。
大臣们反对,朱由检同意。
万幸的是朱由检都赢了,他看着忙碌的王承恩,要想制约文官集团,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