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看着各地送来的军情,也顾不上用膳,前来暖阁跟大臣们商讨。免费看书搜索: 我的书城网 xwdsc.com
目前最大的危险还是清军,因为清军坐拥数十门火炮,如果在攻打山海关的时候动用火炮,以山海关的吴三桂,根本就顶不住。
朱由检前段时间给吴三桂拨付过西万两白银,总算把关宁铁骑拖欠的军饷补上。
吴三桂的骑兵规模也从三万扩张到西万人。
兵部的陈仁锡提议尽快让李国桢和徐允祯回撤防守,不能任由左良玉的大军通过淮西进攻京城。
大臣们也都暂时放下孔府争斗,开始极力出谋划策。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可不想看着大明王朝陨落,到时自己的田地,自己的地位,怕是都要不保啊。
比起满清的野蛮可怕,李自成的大顺军更让文官集团担忧,纵观李自成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踩着士绅阶层尸体崛起的,李自成推崇的农民路线,让家家户户都不纳粮。
农民不纳粮,李自成的军饷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士绅阶层和各地藩王身上榨油水。
这也是为什么文官集团宁愿让清军入关,也不愿支持李自成的原因。
朱由检看着文官们开始逼逼叨叨,甚至有文官提议给左良玉补充军饷,争取先安抚住左良玉,这样只剩李自成和清军就不足为虑。
朱由检忍不住想爆粗口:他妈的,一群纸上谈兵的混蛋!
真正有用的意见一个也没有。
就在群臣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朱由检问道:“你们先搞清楚一点,左良玉的出兵究竟是南下,还是北上?”
众人蒙圈了,左良玉既然从渭河撤回,不是北上,要去哪里?
朱由检站起身,让王承恩把地图挂在墙上。
渭河连同着长安,连同着潼关,横着往东就是洛阳和开封。
朱由检说道:“左良玉如果沿着渭河首抵洛阳,再从洛阳南下怎么办?”
大臣们听到朱由检的分析,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左良玉为什么南下,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北上吗?
朱由检:“当然,他也可能北上,李自成沿山西入京,左良玉沿洛阳入京,清军从山海关入关!”
一旦这三方势力对京城形成合围,朝廷该何去何从?
朱由检给大臣们分析当前面临的局势,大臣们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是啊,这一步如果走错,那么大明将会陷入万劫不复。
但也有个疑问,那就是张献忠撤退,为什么李自成和左良玉这个时候选择增兵?
面对大臣们提出的疑问,朱由检说道:“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他们看到李国桢和徐允祯追击,所以趁我们兵力空虚才选择进攻?左良玉进攻洛阳,也可能是为抵御咱们的援军回撤!”
众人恍然大悟,还真有这个可能。
此时此刻,朱由检演讲局势的表现完全不同以往,以前朱由检都是让大臣们拿主意,由他来拍板,真让朱由检制定作战方案,他做不出来。
现在呢?
朱由检的表现完全是一个合格的帝王,整个时局的变幻莫测都胸有成竹。
也不能怪大臣们迷糊,主要是朱由检拥有上帝视角。
关于明末的战况,很多著名历史学家早就讨论得不再讨论。
而朱由检不过是把那些学者的研究拿出来运用罢了。
当务之急,确实应该让李国桢和徐允祯回撤,但不用撤到京城,而是驻扎南京。
大臣们听到朱由检的解释,纷纷表示不同意,京营只有一万守军,如何能顶得住百万大军?
朱由检双手撑在桌上:“李国桢他们不用撤回来,就是在南京牵制左良玉,你们觉得左良玉敢打京城吗?”
大臣心里冒出问号:“为什么左良玉不敢打?”
朱由检:“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京城沦陷,李自成和左良玉,还有满清,谁当老大?”
魏藻德和邱瑜眉头皱起,现在应该讨论的问题不是谁当老大,而是如何挡住敌军的进攻。
朱由检猜到左良玉和李自成的密谋,至于双方达成什么条件,这就不得而知,反正肯定不会是亲密无间的关系。
还有李自成和满清也只是暂时合作,想着先推翻大明,最后三方再角逐天下。
至于张献忠,自张献忠撤退的那天起,他就失去逐鹿中原的资格,只配当一个偏安一隅的王。
朱由检提出自己的作战思维,那就是派京营出击,前往山海关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