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满了从各地搜罗来的绝版教辅,每一本书都像是一座知识的宝藏。他却执意保留着糊墙的旧报纸,那上面记载着1978年恢复高考的新闻,承载着一代人的希望与梦想,也激励着孩子们奋勇向前。
某个闷热的午后,杨教授带着一身的粉笔灰匆匆赶来。老头儿顾不上喝口水,就摊开卷边的笔记本,兴奋地说:“风儿上次问的斗拱结构,我查到营造学社的原始记录了……”
陈风突然眼睛一亮,指向窗外:“您看那窝雨燕,筑巢的斜度是不是暗合力学原理?”老教授扶了扶眼镜,顺着陈风指的方向望去,仔细地研究起来。没注意到陈宇正往他旧公文包里塞林场产的灵芝孢子粉,那是陈家对教授的感激与敬意。
七月初的暴雨夜,电闪雷鸣,狂风肆虐。陈宇蹲在配电箱前值守,雨水不停地打在他身上,他却浑然不觉。备用发电机嗡嗡作响,照亮了他手边泛黄的《清华园修缮日志》。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要确保小院里的电力供应稳定,不能让孩子们的学习受到一丝影响。
西厢房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林雨举着模考卷,兴奋地冲进雨幕:“爸!文综那道生态题,我用林场植被演替规律解了!”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鲜红的“298”分数上,绽成一朵朵暗花,那是她努力付出后的收获,也是她梦想绽放的光芒。
高考当日,胡同口热闹非凡,摆满了家长们自发设立的“助力摊”。赵刚支起写有“免费凉茶”的条幅,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考生和家长;王强领着建筑队的汉子们用杉篙架起阴凉通道,为孩子们遮挡炽热的阳光。
陈宇的皇冠车缓缓驶过时,整条胡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曾得到过陈家送的东北松子,这份邻里间的情谊,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显得格外温暖。
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响时,陈风第一个冲出教室。
他扬着草稿纸,兴奋地奔向树荫下的父亲,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公式间,竟画着个歪扭的西合院剖面图:“爸!最后那道结构力学题,我用咱家垂花门的‘偷心造’解的!”那满脸的自豪与喜悦,仿佛己经看到了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夕阳把清华东路染成了蜜色,林雨轻轻抚摸着北大西门的石狮子,眼中满是憧憬与期待。
准考证背面,她偷偷描摹的未名湖轮廓己被汗水晕开,却比任何印刷品都更加鲜活,那是她心中的梦想之地,如今近在咫尺。
秀兰掏出捂在怀里的保温杯,刺五加茶的苦香里,混进了母亲手帕上的槐花香。那熟悉的味道,让林雨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是家的味道,也是爱的味道。
那晚,西合院开了家宴,八仙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可主角却不见踪影。
陈宇在熄灯的正房发现了一张字条:“爸妈,我们骑车去清华园温书了。”看着这张字条,陈宇的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失落。
欣慰的是孩子们如此懂事,为了梦想不懈努力;失落的是,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追求,陪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月光如水,漫过空酒盏,照着玻璃板下新添的物件:陈风手绘的西合院力学分析图,那每一条线条都凝聚着他对建筑的热爱与理解;林雨整理的北大植被分布表,字里行间都是她对生物学的执着探索;还有一张被山核桃压着的字条——“等录取通知书到了,给强叔酒里掺参汤,别让他再喝烧刀子,那玩意儿太烈,喝多了伤身体”,质朴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人的关心与牵挂。
后半夜,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细雨,陈宇起身关窗。他不经意间望向窗外,发现西厢房的台灯还亮着。
透过窗户,他看到光影里两个脑袋紧紧凑在《中国建筑史》和《生态学概论》之间,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窗台上,林强送的蓝莓枝泡在水瓶里,竟然冒出了雪白的根须,那是生命的希望,也是梦想的萌芽。
陈宇望着那两个努力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轻声嘟囔道:“这俩孩子,可真有出息!等通知书来了,咱可得好好庆祝庆祝,到时候非得把强子灌趴下不可,他那酒量,我还能不知道?还天天喝烧刀子,也不怕把胃喝坏了!”
说着,他转身走进厨房,煮了一壶热气腾腾的姜茶,准备给孩子们送去。
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西合院里,梦想正在悄然绽放,而家的温暖,将永远陪伴着孩子们,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