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这是为了维护天下的纲常;甯殖驱逐他的国君,这件事记录在诸侯的简策上,而圣人写成‘卫侯出奔’,这是为了给君主们以警示。不只是称仲子,而是称‘惠公仲子’;不只是称成风,而是称‘僖公成风’;不称陈黄,而称‘陈侯之弟黄’;不称卫絷,而称‘卫侯之兄絷’;阳虎是家臣,写成‘盗’;吴、楚僭越称王,写成‘子’;其他像公子纠不写‘齐’,而小白写‘齐’;公子突不写‘郑’,而忽写‘郑’;拥立晋君却写成‘卫人’;拥立王子朝却写成‘尹氏’,诸如此类,都是圣人的特别笔法。所以说:‘书中的事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文字是旧史的文字,而其中的大义是我孔子私下取来表达褒贬的。’学者研读《春秋》,一定要知道哪些是通用体例,哪些是特别笔法,自然就能领会其中的大义。总之,《春秋》这本书,圣人光明磊落,只是如实记载事情,善与恶都一目了然。至于拯救世道人心,这才是这本书的主旨。我胡乱发表见解,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姐姐指点。”
亭亭说:“姐姐的论述,深刻领会了《春秋》的要旨,我只有拜服的份。还有一件事,我想请教一下,不知道二位姐姐愿不愿意赐教?”闺臣说:“姐姐请详细说说。”亭亭说:“我听说古代的《礼》在秦朝遭受焚书之灾后,如今留存下来的只有《周礼》《仪礼》《礼记》,世人称作‘三礼’。如果论古代的礼制,没有比它们更古老的了。但从汉、晋到现在,历朝历代,都各自撰写礼制,这些礼制是各自创新,还是都依据旧有的典籍呢?至于三《礼》各家的注疏,其中究竟以谁的为好?能否给我讲解一二呢?”若花听了,暗暗伸了伸舌头,心想:“这个黑齿国的女子,怎么突然抛出这么大的题目!光是三《礼》各家就够讨论一番了,她还加上历朝的礼制,这简直像茫茫大海,让人从哪里说起呢?只怕今天要出丑了!”
正在思考,只见闺臣回答道:“我听说《宋书·傅隆传》里说:‘《礼》是万物的根本,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所以应用于国家,君臣借此体现尊卑和亲情;应用于婚礼和冠礼,年轻人和年长者借此体现仁爱,夫妻借此体现情义和顺;应用于乡里,朋友借此增进情谊,宾主借此展现尊敬和谦让。《乐》的五声,《易》的八卦,《诗》的《风》《雅》,《书》的《典》《诰》,《春秋》的劝善惩恶,《孝经》的尊崇双亲,无不是以此为基础才得以确立。唐虞时代,祭祀上天之类的是大礼,祭祀土地之类的是地礼,祭祀宗庙之类的是人礼。所以舜任命伯夷掌管三礼,用来统摄天地,梳理阴阳,治理万物,修养性情,无不以礼来节制。’但《魏书》里又说:‘三皇的礼制各不相同。’还说:‘时代变了,礼制也会改变。’所以商朝继承夏朝的礼制,有所增减。
“商纣王无道,美好的典章制度被湮灭。周公拯救乱世,大规模地制定礼乐制度,用吉礼祭祀鬼神,用凶礼哀悼邦国的灾祸,用宾礼接待宾客,用军礼讨伐不恭敬的人,用嘉礼促成婚姻,这就是‘五礼’。到周昭王南征之后,礼崩乐坏,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效仿,所以道德败坏、行为失检的人,一定是先废弃了礼制。比如鲁昭公避讳孟子的姓氏,鲁庄公订立割臂为盟的私约,这是婚姻之礼被废弃了,那些淫乱邪僻的事情,无不是由此产生。齐侯因宠爱妇人而怠慢宾客,曹伯窥视别人的胁部来亵渎宾客,这是宾客之礼被废弃了,那些傲慢无礼的态度,无不是由此产生。鲁文公在五庙中颠倒祭祀顺序,鲁昭公对母亲的丧事毫无悲戚之情,这是丧祭之礼被废弃了,那些骨肉亲情也因此变得淡薄。天子走下殿堂,晋文公在河阳召见天子,这是朝聘之礼被废弃了,那些侵犯欺凌的事情也逐渐开始发生。孔子想要革除当时的弊端,所以制定礼仪、端正音乐,来挽回社会风气。到了战国时期,继承周公、孔子的学说,讲究礼法的,只有孟子一人。
“后来秦始皇吞并六国,收集各国的礼仪制度,都带回咸阳,只采用那些尊崇君主、抑制臣子的礼仪,再加入自己的想法,以便当时使用,其余的礼仪都被废弃。汉高祖刚刚平定秦朝的战乱,来不及制定朝廷礼仪,群臣在宴会上争功,有的甚至拔剑击打殿柱,汉高祖为此感到忧虑。叔孙通于是撰写朝仪,胡广接着整理旧有的礼仪。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旧有的典章制度被毁灭。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王粲、卫觊共同创立朝仪;吴国的丁孚收集汉朝旧事;蜀国的孟光起草众多典章。晋朝初年,荀觊根据魏代以前的事情撰写成晋礼。南朝宋的何承天、傅亮共同撰写朝仪。南朝齐的何佟之、王俭共同制定新礼。到梁武帝时,就命令众多儒者编纂成大典,恢复了周公五礼的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