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古典白话合集 > 大唐狄公案 131到140

大唐狄公案 131到140

师。

因不便打扰罗应元处理公事,狄公便信步踱进后花园。园内秋色宜人:天高云淡,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枫叶如火。

狄公忽然想到,不如借此机会拜访邵樊文和张岚波两位大人。他们虽已退休,但声望仍在,身为后辈官吏,这也是应尽的礼节。

打听到邵樊文住在东院水殿左厢的大书斋,张岚波住在西偏院的独立精舍,狄公先来到东院水殿左厢,叩响朱漆雕花房门,里面传来深沉的声音:“进来。”

狄公进得书斋,见邵大学士正坐在卧榻的凉竹席上认真看书。他身材魁伟,穿着海蓝锦袍,腰间系着黄丝带,长长的丝带两端拖在西域厚驼毛毡毯上。卧榻后是一排紫檀木大书架,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古玩、图书、瓷瓶、画轴,书架前的大瓷盆里栽着墨色和碧色的名贵菊花。

邵樊文鼻梁高挺,下巴丰满,气宇轩昂,四方脸盘环绕着络腮胡子,头上黑丝方帽中间嵌着一块碧玉,双目炯炯有神。见狄公进来,他放下手中书本。

狄公上前躬身施礼,递上名帖:“晚生狄仁杰叩见邵大人。”

邵樊文看了名帖纳入衣袖,说:“你就是浦阳县的狄仁杰!听说你在浦阳拆毁败坏的佛寺,遣散违规僧尼,收押了一干害群之马,我很欣赏。坐下吧,这里不是朝廷,不必拘礼。狄仁杰,你也写诗吗?”

“晚生只写过一首诗。从前也苦学过诗格,无奈天分有限,总无长进。后来做了县令,更无暇顾及诗歌了。”

“狄县令没听说许多诗人正是因一首诗脍炙人口而流芳百世吗?不知你那首诗是何主题?”

“大人,那是一首《劝农诗》,五言百韵,不过是强调农业是国家根本、百行首要。”

大学士好奇地望着狄仁杰:“你为何选这个题目?”

“晚生只是想把劝农重本的道理用诗歌表达,押韵且有节奏,让普通人都能听懂,农夫或许更易接受。”

大学士哈哈大笑:“新奇的想法,有趣有趣。诗歌固然要易懂,但关键是言志抒情,在表达情志时传递自己的脉搏与呼吸。韵律最为重要。狄县令不妨背几句《劝农诗》让老夫听听。”

狄公有些局促:“学士大人,那首诗是十多年前写的,现在恐怕一句都记不清了。大人若一定要看,待晚生回浦阳找来呈上。”

“哈哈,恕老夫直率,那肯定是首糟糕的诗。若有佳句警策,自然会让人铭记。你的诗本就平平,又无亮点,时间一久便忘了。古人不是说‘水怀珠而川媚,石蕴玉而山辉’吗?你读过圣上的《告征西军圣谕》吗?”

“大人,这个晚生能背诵。那是高宗皇帝颁给失利的征西军、鼓舞士气的圣谕,它改变了整个凉州战场的形势。开头几句庄严雄伟,气魄宏大,让人想起春秋时周宣王出师。”

“正是正是!狄县令,我猜你忘不了全文,因为那实在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好的文字之一。它的节奏与征西将士的脉搏一同跳动,令人鼓舞激奋,正所谓‘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于鬼神’。说来惭愧,这圣谕正是老夫替圣上起草的。好,不谈这个。狄县令可知,县令之职往往是宦海起点,老夫科举出身,起初也只是县令,后来升迁到岭南道邕州当刺史,三年后调至婺州金华府。十八年前九太子谋反,这里混乱一阵,后来乱象清除,恰巧老夫几篇讨论文学的文章惊动了圣上,被召为集贤殿学士,之后又代理知院事,专掌圣上制诏、书敕。那年还有幸陪侍圣上去川蜀宣恩,途中写过一首《蜀中山川颂》,很得圣上嘉许,我一直认为那是老夫一生最好的文字,也是荣华顶峰。”

邵樊文说得眉飞色舞,项颈青筋隐隐蠕动。

“呵,狄县令,与你谈话很愉快,让老夫几乎忘了时间。好吧,晚上见,很想听听你们年轻官员聊聊衙里的事。”

狄公长揖拜辞,出了书斋,下了水殿,转出东院又急忙赶往西院拜会张岚波大人。

进西偏院时,见张岚波正在池塘观鱼。狄公拜揖递上名帖,张大人正为池塘里一条濒死的金鱼感到惋惜,与狄公寒暄几句,聊了聊今夜酒宴,便急忙传话让人抢救金鱼。狄公趁机告辞,张岚波也未挽留。

拜会完邵、张两位大人,狄公只觉口干舌燥,而张岚波无意透露的一件事让他心生好奇——晚上宴席还会有一位曾名满天下后又声名狼藉的大诗人出席。他没想到罗应元还藏着这一手,夜里的酒宴想必会十分热闹。此外,狄公对尚未见面的如意法师也颇感兴趣。

走着想着,不觉已到内衙门口,狄公猛然想起还没向罗县令汇报在孟菽斋家询问女仆的结果。

第七部 黑狐狸 第六章

罗应元沮丧地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