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1019续

大明锦衣卫1019续

第二卷:星门启动的准备

第四章 十六星连珠的测算

星角之算:六分仪与十六进制的时空校准

赵莽的改良六分仪在烛火下泛着银辉,刻度盘上的十六进制符号(0-f)取代了传统的六十进制,当他将窥管对准天狼星,游标卡尺锁定的角度值通过齿轮传动转化为\"e.35\"(十六进制),换算成十进制恰好是14.21度——这个数字与142.1赫兹的频率数值形成完美呼应。/0^0·小_说`网_ ¢更?新¢最?快`经过三个月的演算,他结合《幽灵银帆》的航海仪器改良技术与《金字塔银码》的十六进制算法,最终确定:十六星连珠将在崇祯十三年冬至夜23时14分21秒形成直线,星角误差不超过10秒。这个结果不仅验证了玛雅历法与《崇祯历书》的预言,更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时间的精确、角度的精准、频率的恒定,在十六星连珠的瞬间将合为一体,构成打开星际之门的\"数字钥匙\"。

一、改良六分仪:跨越文明的观测工具

赵莽的改良六分仪融合了三种文明的智慧。主体框架沿用欧洲航海六分仪的黄铜结构,但刻度盘改用玛雅的十六进制(每格代表1\/16度),窥管镜片嵌入水晶头骨的银微晶(增强光线折射),读数系统则借鉴了明朝的算盘原理(通过齿轮联动实现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快速转换)。这种\"欧洲结构+玛雅刻度+华夏算法\"的混合体,让观测精度从传统六分仪的0.1度提升至0.001度,足以捕捉星辰的微小位移。

关键改良在\"银液水准器\"。传统六分仪用水银校准水平,而赵莽将其替换为含纳米银的玻璃管,银液的量子纠缠特性使其能感知地球磁场的微小变化,当仪器水平时,银液会呈现绝对静止(普通液体有微小晃动),这种\"量子水准\"让水平校准误差降至0.0005度。当后金密探试图仿制时,因不知银液成分,用水银代替,校准精度立刻下降100倍——这个细节证明,工具的改良离不开核心材料技术的支撑。

六分仪的\"双轨读数法\"解决了单位换算难题。外轨是欧洲的度分秒制,内轨是玛雅的十六进制腕尺(1腕尺=1.6度),中间的转换齿轮由\"银钞同盟\"的钟表匠特制,转动一圈可完成两种单位的即时换算。赵莽在观测记录中同时标注两种数值:\"天狼星高度14.21度(十进制)=e.35腕尺(十六进制)\",这种双重记录让不同文明的学者都能理解数据,避免了单位混乱导致的误差。

《幽灵银帆》的航海技术在此焕发新生。书中记载的\"月角差计算法\"(通过月亮与恒星的角度差定位),在改良六分仪上得到极致发挥:传统方法计算一次月角差需1小时,而借助十六进制的快速运算,赵莽的团队只需5分钟就能得出结果,且误差从1海里缩至0.1海里。这种效率提升让星角观测从\"模糊估算\"变为\"精确测量\",为连珠时刻的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

玛雅祭司第一次使用改良六分仪时,立刻认出了刻度盘上的符号:\"这是我们历法中的'星距单位',只是用金属代替了鹿皮。\"这种认知共鸣让观测团队的协作效率倍增——当欧洲学者报出十进制角度,玛雅祭司能立刻理解对应的十六进制星距,明朝工匠则负责校准仪器,不同文明的知识通过工具实现了无缝衔接。

二、十六进制算法:数字共振的密码系统

《金字塔银码》的十六进制算法,不是简单的计数方式,而是与宇宙规律共振的密码。赵莽发现,用十六进制表示的星角、时间、频率,其数字间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142.1赫兹(频率)=14.21度(星角)x10(十进制)=e.35腕尺(十六进制)x100(换算系数)。这种\"频率-星角-单位\"的数字共振,证明十六进制是描述宇宙规律的\"天然语言\",就像二进制适合计算机运算,十六进制适合星际参数的表达。

算法的核心是\"16倍数校验法\"。赵莽在计算星角时,要求最终结果必须是1\/16的整数倍(如14.21度=227.36\/16),否则重新观测——这种校验机制能自动过滤观测误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传统十进制计算中常出现的无限小数(如1\/3=0.333...),在十六进制中可表示为精确的有限小数(1\/3=5.555...十六进制循环),更适合描述周期性的天文现象。

十六进制与时间的结合产生了奇迹。当赵莽将冬至夜的时间分解为十六进制:23时=17h(16+7),14分=emin(14),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