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六日,晨,天气正好,不热也不冷。_咸^鱼*看¨书_ `最*新.章!节,更_新/快^
陈从进在一队亲兵的卫护下,前去武学堂,在路上,陈从进特意安排人买些小吃食,等下给这些孩子吃。
武学堂内,十岁的学生,有四十七人,分了两个班,原先是五十人,两年时间,清退一人,病死二人。
陈从进本意是想重新补人,但是想想,教导一半半,临时来人,也难以跟上课程,于是作罢。
学制五年,每天上午习文,下午习武,冬寒夏暑,无一有缺,每月也只有休沐两天。
说起来,这些少年的日子,过的也是很苦,但是这个苦吃的,却是可以看见未来的光明。
而这其中大部分是汉人,但也有一小部分是胡人,不过,这些人,皆是祖上就已迁入幽州。
因此,无论是从外貌,还是着装,语言,饮食习惯,都与汉人并无两样,即便是从内心深处的认同而言,这些少年乃至父辈,也皆是认同自己是大唐天子的子民。
教谕刘正言听闻大帅又来了,于是连忙出门迎接。
“下官刘正言,拜见国公。”
陈从进呵呵一笑,道:“刘教谕,不必多礼,今日闲暇无事,来学堂看看,这些日子,没出什么事吧。·3*4_k,a*n′s¨h+u!.¢c\o~m_”
刘正言道:“无事,学子皆用功读书,勤练武艺。”
“好,好,这就好。”
刘正言心中感慨,这大帅还真是天下武夫中的异类,这么些年了,他就没听说过哪个藩镇的节帅,会开办学堂。
虽说这学堂,不是授习经典,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军中武将,但在刘正言看来,这世道,武夫跋扈残暴之事,屡屡耳闻,能多读些书,懂些道理,想来也能改变些风气。
况且,这武学堂开办起来,衙府每月都是第一时间,拨下钱粮,纯粹的贴钱,而且听大帅的意思,这只是第一期,等结束后,再开办第二期。
刘正言也是在官场中,知道若是没有陈大帅的重视,可能下面执行的官吏,就会弄些手脚,比如,拖着时间给钱,给些陈粮之类的。
“刘教谕,以本帅之见,五年一期,时间漫长,学子也少了些。”
“大帅之意……是?”
陈从进缓缓说道:“本帅想要现在继续遴选少年,继续入武学堂,这样,将来每年都会有新的学子,学成而入军中。?0?4?7^0-w·h′l/y..~c!o-m¨”
这个模式,就像后世的一样,年年都有学生毕业,投身社会,陈从进也想着,过个几年,每年都有武学堂的毕业生,投身军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过个十年八年的,大量受自己恩惠的学子,进入军中,到那时候,对于军队的掌控力,陈从进敢说,他将会在这唐末以下克上的风潮中,独树一帜。
刘正言略一沉吟,随后点点头,道:“如此,自是可行,只是学堂教习需要再扩增。”
“嗯,这事,就这么办,辛苦刘教谕了,所需人员,写个条陈,本帅会尽快处理。”
说话间,陈从进已经步入学堂中,此时是上午,少年们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
见大帅又来了,少年们很是高兴,大帅每次来,经常会送些小礼品,或是衣物,或是吃食。
少年羞怯,心中虽感恩,但肉麻之言,却也说不出口,只是目光中隐含的感激之情,让陈从进心中十分开心。
“大帅……”此起彼伏的稚嫩喊声响起。
陈从进满脸笑容,随后抬手示意,众少年皆止声,陈从进环视众少年,朗声道:“今天下不宁,烽烟四起,汝等年少,当惜此时光,
读书,可明事理,辨是非,习武,能护己,保乡邻,汝等要勤学不辍,他日便可执干戈以卫社稷,握典籍以安民生,如此,方不负少年之志也。”
“大帅,我以后要为大帅,征战沙场,当大将军。”
“我也是……”
“我也要当大将军!”
陈从进哈哈一笑,道:“说的好,少年志向,就要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当大将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们要珍惜时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诸生闻言,虽年幼,亦知其意,皆拱手齐声道:“谨从大帅教诲!”
少年之声虽然稚嫩,但却透着坚毅,望着这些昂扬向上的少年,陈从进不知道这里面,将来会不会出现一个,属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