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在菲律宾殖民当地在东北特区刚与俄国签订和约之际,公然扣押无武装私人运输公司商船,使得岳天勃然大怒,当即于5月29日电令特区政府驻清廷京师代表,向西班牙驻华公使提出照会。′墈^书^屋-晓′税-徃/ ¨追_嶵`歆\蟑`截′
第一条,要求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政府在6月5日前释放被扣押的特区两艘铁肋木壳蒸汽商船“南安号”“安溪号”以及被扣押的船员、华人华侨。
第二条,要求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政府对此事件造成的损失承担经济赔偿,并向事件受害者及特区政府道歉。
第三条,要求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政府要保障在菲律宾的华人华侨的安全,并允许菲律宾萨马岛、巴拉望岛两座岛屿作为华人、华侨自治区实行自治。
除了照会西班牙驻华公使外,在东北特区和清廷辖区都公开发行的《兴华日报》从5月28日开始连续报导了华人华侨对菲律宾开发的贡献,以及西班牙菲律宾殖民政府对在菲华人华侨的屠杀和压迫政策。
华人移民菲律宾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与菲律宾群岛(时称 “吕宋”“麻逸” 等)己有频繁贸易往来。宋代《诸蕃志》记载,福建商船携带瓷器、丝绸、铁器至菲律宾,换取珍珠、香料、黄蜡等特产。¢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此时移民多为零星商人,季节性往返,少数因战乱或生计滞留定居,与当地部落通婚,形成最早的华菲混血群体。
至 15 世纪,菲律宾北部(如马尼拉、宿务)出现华人聚居的贸易据点,当地人称为 “桑格利人”(源自闽南方言 “商旅” 或 “生理”,意为 “商人”)。这些移民保留华人姓氏,从事手工业和中介贸易,逐渐融入本土社会,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社群。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为补充殖民地劳动力,默许甚至鼓励华人移民,至 16 世纪末,马尼拉华人己达数千人,17 世纪中叶增至 2 万–3 万人。移民以男性为主,多来自闽南(如泉州、漳州),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
西班牙为控制华人,在马尼拉设立专属商业区 “帕里安”(意为 “市场”),强制华人居住并缴纳重税,限制其与西班牙人首接接触。华人需定期登记、佩戴标识,未经许可不得离开聚居区。这种制度既利用华人经济价值,又防范其威胁殖民统治。为了控制华人的数量,以免华人威胁到西班牙人的统治,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三次对菲律宾的华人华侨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屠杀。·晓`说-C¨M+S? ,免~废/越`独?
第一次屠杀是在1603年,因西班牙殖民者听信谣言 “华人将协助西班牙敌人”,西班牙殖民者在马尼拉屠杀约 2 万名华人华侨,仅 300 人幸存。
第二次屠杀是在1639年,菲律宾华人华侨因不满税收和劳役压迫,在菲律宾邦板牙省起义,随后遭西班牙殖民者镇压后约 1.7 万人被杀。
第三次屠杀是在1762–1763 年英国占领马尼拉期间期间,马尼拉的华人华侨遭西班牙殖民者与英国军队双重迫害,约 5000 人死亡。
与西班牙殖民者的屠杀政策相比较,华人华侨却对菲律宾的建设以及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收入,有着很大贡献,根据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官方统计,1630一1635这五年间,殖民政府的全部收入为2084781比索,其中最大项是墨西哥的贴补,计1300321比索,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三;其次便是华人华侨所交的执照费,计534538比索,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点七。华人华侨缴纳的税收成为西班牙在菲律宾的第二大收入。
经过东北特区的大力宣传,加上菲律宾华人华侨主要祖籍地福建在京师商会运作,使得清廷大量闽籍官员也跟着上书控诉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暴行,甚至在东北特区、福建省等地出现了袭击西班牙商船、商人的事件。
与此同时,在对西班牙驻华公使发出照会之后,岳天便任命张大虎替防回来的蓝永为征讨西班牙菲律宾殖民政府的远征军陆军司令,刘步蟾为远征军海军司令,下令集结陆军1个师连一个团1.5万人,海军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轻型巡洋舰,构成菲律宾远征军,另选派3艘轻型巡洋舰,携带一个营的陆军进攻西班牙殖民地关岛。
西班牙政府原来迫于中华人民革命军陆军强大战斗力,本想向东北特区进行让步的,但是东北特区照会的第三条等于要让西班牙政府割让菲律宾萨马岛、巴拉望岛两座岛屿,这让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