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思量一会,才又不解道:“既然他是那般的书呆子,那么洋人为什么支持他们呢?”
对于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的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太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样是书生,他们只会空谈和满腔热血,没有政治谋略和经验,也缺乏起码的政治手腕和妥协精神。,小!说-宅` -勉/沸′越\渎^
因而,依靠着他们进行改革,肯定是绝难成功的。李鸿章很首接又没好气地说道:“那是洋人们不了解大清的国情,把大清的读书人都当成他们那边的读书人。等洋人们了解了这些文人们都是些什么角色之后,别说支持,就是躲避,怕也来不及了。”
慈禧太后听后先是一愣,接着微笑道:“难得见你这样说读书人!”
一个“你”字拉近了距离,表明慈禧太后知道李鸿章站在哪边了。
李鸿章自然听明白了,便笑道:“微臣,是站在对的这边,凡事总要有是非观念吧!”
慈禧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才又道:“那你如何看待变法?”
李鸿章当然希望暮气沉沉的大清朝有所改善,也希望那些腐朽的观念和人物在变法的暴风雨中得到濯洗。有时候,李鸿章甚至希望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暴风雨,将这个腐朽的朝廷冲得一干二净,一了百了。′r`a?x~s_w_.¢c!o-m,像从美国回国那时候便有这一种冲动。
当然,这样的想法,是李鸿章一时的想法罢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李鸿章还是千方百计地想着补救的清王朝,并从中去维护自己和淮系集团的利益。
在李鸿章看来,变法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有策略。没有策略,再好的变法初衷,最终也只是南柯一梦,只是虚无缥缈的口号罢了。
实际上在李鸿章与康有为之间,有关维新的想法和主张是有很多相同点的,无论是光绪倡导的“中体西用”,还是康有为的“尊君权”,都与李鸿章的主张相近。
只不过,李鸿章从来不以这样的过激而高调的方式来进行操作,也不想大张旗鼓地提出口号。
李鸿章不看好变法的原因,还在于他深深了解光绪帝。只不过李鸿章对于皇帝不好首接评价罢了。觉得他迂腐而懦弱,意志薄弱,神经过敏,他的人品、才干、意志力等,都谈不上能担当大任,更谈不上扭转乾坤。对这一点,洞察人情的李鸿章岂能不明白呢?
他有时候心里在想,若是大清朝皇帝是岳天的话,那他拼了老命也要不遗余力地支持变法。不过现实让他一声苦笑一下便作罢了。·天¨禧_暁\税`网¢ ¨勉·肺`跃?犊-
思量了一会儿,李鸿章便道:“禀老佛爷,微臣觉得变法确实可行,只不过需徐徐图之,非那帮书呆子所能胜任!”
慈禧太后自然也知道此时朝廷的昏聩,但是奈何满蒙贵族中缺乏能人,无法在变法之中平衡汉族官僚,若是贸然施行变法,恐怕会被汉族官僚借机夺权。
听了李鸿章这般答话,慈禧太后也不意外,只是又道:“袁项城练兵如何啦?”
慈禧太后这话题转得有点快,虽然这个问题在李鸿章意料之中,但是让李鸿章颇感为难,只好道:“听闻慰亭己经按朝廷要求编练完成新军兵力十二万,其中八万人己经进驻山海关沿线,以防东北复兴党反贼。慰亭常念到老佛爷的知遇之恩,时刻想着替老佛爷分忧!若是京城有事,老佛爷一道懿旨便可将其召进京师。”
李鸿章的话说得很明确了。其实针对慈禧太后跟光绪帝斗法,李鸿章一开始是想置身事外,自闭于贤良寺,谢绝宾客。毕竟自古介入帝王家家事的,又有几个人能善终。
变法一开始,便有人看出帝党和后党斗争激烈,曾对李鸿章建言道:“现在太后与皇上意见不合,您是国家重臣,应该出来调和调和才是。”
李鸿章看了这人一眼,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
但是自从昨日看了那封信之后,他便有所改变。原本他面对慈禧太后这问话,只回答说,自己避居在贤良寺,不闻窗外事,不知小站练兵情况。
慈禧太后听见李鸿章的答话,颇感意外,随后便了然,毕竟自己和他搭档那么久,到头来还是会用他,但是光绪帝却是不一定要再启用他。
于是,慈禧太后便又道:“如今康有为这帮人,如此这般折腾恐怕,近期将会引起朝中动荡!也不知到时候东北那帮逆贼和洋人们会有何种想法啊?”
慈禧太后这话,无疑是告诉李鸿章,自己终将动手,听得李鸿章一愣。随后,便将原来想好的建议说了出来:“那洋人,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