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鸿章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并代表清廷颁布施行君主立宪的诏令之时。?y^o?u!s,h/u/l\o^u`./c~o\m/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俄国等诸多国家,纷纷发表声明,支持清廷实行君主立宪,并都声明支持李鸿章领导下的清廷内阁。
但是,随着日本在釜山外海海战惨败的消息传开,使得在华经济利益最大的英国不再淡定了。
己经从京师移驻上海的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电告英国政府,若欧洲强国不介入华夏内战的话,人民革命军将无人能挡,恐怕最快只要一两年,英国将失去在华夏的所有特权。
英国政府收到窦纳乐的汇报之后,对是否出兵首接干涉华夏内战这件事情很关注,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
考虑到华夏市场的重要性,以及若人民复兴党全部控制华夏,将严重影响整个远东格局,甚至未来会导致英国在远东的殖民体系的崩盘。
从这点考虑,英国政府觉得有必要出兵华夏,首接介入华夏内战,打断人民复兴党的崛起。
但是,现在在南非地区,由于英国殖民者与当地早期荷兰移民布尔人的关系日益紧张,有可能会牵制大量英国本土兵力。再加上德国人在欧洲、非洲对英国虎视眈眈,使得英国人不敢派出太多兵力前往远东。/咸.鱼+看*书- ~追+罪-薪′蟑*踕_
最后,英国内阁做出了三项决定:一、在亚洲殖民地印度紧急征召20万土兵,准备派往华夏干涉华夏内战;二、派出使者前往德国进行谈判,希望两国能够一起出兵干涉华夏内战;三、加大对日本的军事援助,让其支撑更长的时间,以便能够让自己运送足够的军队前往远东参战。
在英国内阁做出介入华夏内战的决策之后不久,人民复兴党在香港的地下党便获得了相关情报,并及时传回了奉天。
英国人选择参战,让岳天感到有些意外,所幸英国参战的兵力主要是来自印度的土兵,也就是印度裔雇佣兵为主。这些印度土兵相对于清军战斗力强一些,具有了近代战争的基本素养,但是远不如英国本土士兵,即使英国人一次性出动20万,岳天也能表示压力不大。
让岳天担心的是德国、俄国是否会参战。此前,为了支援日本联合舰队,英国远东舰队就将自己的现役战列舰、重巡洋舰都转卖或者赠送给日本,使得现在英国远东舰队缺乏主力战舰,英国国内一时半会也不可能补充那么多主力舰过来。
但是德国的远东舰队现在却丝毫没受到影响,从主力舰来看,其吨位和技术远非日本联合舰队能比,能够威胁到人民复兴党控制南海的巴拉望岛、萨马岛两地,而且德国陆军战斗力也相当强大,此时应该能抽出至少二十万部队参战。.天.禧·晓′税+旺- *无?错`内!容!
尽管岳天有信心战胜英国、德国两国联合干涉,但是如此下去,恐怕会影响自己崛起的速度和战略部署。于是岳天决定在奉天亲自约见了还停留在北京的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少校。
在这时,英国首相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亲自给德国首相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致电,要求德国一起出兵远东,击垮中华人民复兴党,保住华夏市场,维护远东的殖民体系。
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三任宰相, 1894年以76岁高龄接任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成为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要辅政者。
这位德国首相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的改革上,在远东的诉求,是能够获得一块能够驻屯大量部队的殖民地。在他眼里朝鲜半岛的海州港太过于狭小了,所以他一度将目光放在中国山东的胶州湾。
但是由于人民复兴党突然入关,并迅速占领了山东的胶州湾,使得他大为恼火,一度希望能通过干预华夏内战以来实现自己的意图,但是由于德国在华的商贸利益并不如英国,如果要介入华夏内战,恐怕要出动不少兵力,所以最终选择放弃军事干预的想法。
1898年11月12日,接到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的电报,己经是八十岁高龄的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开心了一上午,并在下午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讨论介入华夏内战的可能性。
当德国内阁召开会议之时,德国驻华公使馆海靖少校一份急电刚好呈送到内阁。海靖少校介绍了中华人民复兴党党魁接见自己,并与自己交涉的情况。
岳天在交涉中,承诺只要德国坚守中立,中华人民革命军占领日本对马岛之后以1000万特区银元的价格卖给德国政府,并在未来的商贸中,将德国作为首要的商贸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