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各方做何打算,该来的还是来了。′1+4?k,a^n?s?h*u/._c!o~m?
最后一届科举,李承乾照章办事,并且正式对他们宣布了没有被录取的,可以来年继续考公,也可以去各地‘支教’。
从下一届开始,就不再进行殿试,而是改为考公。
各地能考入长安的,就可以开始考公。
考公会根据各部的需求,可能会一年考两次,也可能为一年考一次。
考公成了,也不一定能够就留在长安。
就像工部农业院的,他们天南地北各处都去,就是为了研究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寻找各种植物进行杂交或者嫁接,进行种种尝试。
不管穷山恶水,还是炎热或者寒冷的地方,一待就是一年两年三年。
当然,如果想要当官,也可以先考入吏部,紧跟着从杂事做起,什么时候合格了,下放出去了,才可以从地方官员做起。
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如果表现好,或者跟对了人,下放出去的起点就高,反过来就低。
李承乾不是不知道,如此会滋生官官相护和腐败。
但是没办法,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因此,他早早的就定下了无限追责制。-芯·完,夲!鉮*占. ,首!发.
要官官相护,要腐败,只管干。
就算你自己在位的时候,一辈子不出事,也会追究到你子孙后代头上。
不怕子孙后代因此而灭,你就只管干。
这种本质为连坐的无限追责制,在这个时代却没有人能够反对,或者提出反对。
只因为,本来就有诛三族或者诛九族等。
大家都没觉得这个连坐,本质上有任何问题。
关于文化部的事情,在民间越演越烈,甚至这一届的科举都没有什么人关注了。
关于文化部的选拔,李承乾只是安排下去,并没有亲临现场。
因为,他怕自己坐在现场,导致有些人发挥失常。
当然了,即便是百官坐在现场,也可能导致大家发挥失常。
但是,如果面对官员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是不要争那个位置了。
最终,根据他安排的考题,经过连续两天的选拔,一共有十五个人,得到的分数都一样。
毕竟文武百官,两百多号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打分。
如此一来,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的同时,也难免出现更多分数一样的。
这十五个人的名字,还有简单的画像,以及出身门第,全部报到李承乾面前的时候。*咸.鱼\看\书\ `更¢歆+罪?全+
李承乾本想简单看看,随便择其一二。
只要看着资料上没有反感的东西,那就看谁运气好。
没想到,他却看到了一个意外的名字——徐惠!
关于这个徐惠的资料,李承乾看了看,没有错,的确是他记忆中的那位。
说起来,要论在现实之中,他都不知道这么个人。
还是在后世的历史上,看到了这么一位,按理来说算他小妈的女人,跟武则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
出生贞观元年,八岁因才名被太上皇闻之,于贞观十二年招其入宫,封为才人。
这个所谓的被太上皇闻之,明显就是有人在你李世民耳边嚼舌根。
毕竟作为皇帝,是不会主动探听这些消息的。
“贞观十三年冬,太上皇迁居九成宫,所有己被宠幸而无子的嫔妃,全部出家为尼。
所有未曾被宠幸的才人以及以下者,全部被释放出宫,遣返娘家,并给予再嫁之特赦。
徐惠此时依旧为才人,且不足十岁,因此未被太上皇宠幸,按旨遣返回娘家。”
读到这一段,李承乾明白了。
算起来,也是他改了这个小才女的命。
按照历史来说,徐惠原本该在乾元元年晋升婕妤,其父升为礼部员外郎,这个时候她正好十三岁。
这也基本代表着,这个时候她被李世民宠幸,并且正式获得认可。
也就是说,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位还是个黄花大闺女。
因为才人这种级别,虽然己经脱离了基础的女官级别,属于皇帝妃子的预备役,可能不能得到宠幸还两说。
也或者得到过一次宠幸,结果没有后文了,这种也会被封为才人,比如武媚娘就是这种。
都是闻其名,知其才,经过亲自面见考核,皇帝认同,于是就首封才人,然后等待被宠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