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当赛跑,要么被急事冲昏头脑,要么被缓事磨掉锐气,最后不是在慌忙中出错,就是在拖延中失败。” 他突然把缓急调和仪往地上一顿,周围乱飞的待办清单顿时落了地,“解决这问题得用‘优先级排序法’,老祖宗早就懂 —— 急事要稳办,缓事不拖延,该急时雷厉风行,该缓时精益求精,别总被情绪牵着走。”
这时,个穿运动服的 “效率达人” 举着《极速人生指南》冲过来,书上 “一分钟搞定一切” 被荧光笔涂成块黄斑,他唾沫横飞地说 “我吃饭三分钟,洗澡五分钟,多出来的时间能赚大钱”,结果吞鱼刺卡喉咙,急着去医院还闯了红灯,罚款比赚的还多;话音刚落,个穿睡衣的 “佛系青年” 抱着《拖延是种修行》挤进来,说 “反正都会过去的”,水电费欠了三个月被停电,摸着黑煮泡面还说 “蜡烛更有情调”。
调和师突然笑了,从工具箱里拿出沙漏和秒表,在地上摆出个太极图:“达人你这叫‘急而不速’,就像没瞄准就开枪,以为快就是准,其实打不中靶心;青年你这叫‘缓而不悠’,把懒惰当从容,就像冬天不盖被说‘忍忍就天亮’,图啥呢?” 他用怀表敲了敲两人的书,“这俩加起来,就是绞缠带的能量源。”
乱信突然被脚边的东西绊了个趔趄,低头发现是本《拖延致富术》,封面上用烫金大字写着 “最后一刻有惊喜”,里面夹着某职员的辞职信,最后一句是 “老板,我实在赶不完十年前的项目”,字迹潦草得像鬼画符。调和师踢了踢那本书:“这叫‘缓急偏执狂’,把拖延当个性,把急躁当能力,最后不是在 deadline 前崩溃,就是在慢悠悠中饿死。”
正说着,张弛绞缠带突然甩出道蓝黑色光带,把调和仪的屏幕砸出蛛网纹。众人只见屏幕上的缓急曲线突然打成死结,现实中某厨师为赶订单,把生肉当熟肉端上桌,顾客吃坏肚子,他还说 “催那么急怪谁”;隔壁老字号面馆,每天限量二十碗,说 “每碗都要炖够三小时”,有人加价十倍想插队,老板说 “急就去别家,我这不等”,回头客宁愿等两小时。
“该亮真本事了。” 调和师突然扯开燕尾服扣子,露出里面印着 “张弛有道” 的汗衫,从怀里掏出个时辰漏和一本《礼记?月令》,“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十九年(缓),救落水儿童却奋不顾身(急)—— 看见没?这才叫缓急相济,不是靠急躁显能耐,也不是靠拖延博眼球。”
他把时辰漏往空中一抛,漏沙化作无数个小日程表,在空中连成道张弛有度桥。奇妙的是,绞缠带里的令牌和沙漏碰到桥梁,突然变得温顺起来,像两个配合默契的先锋和后卫,急时不慌乱,缓时不松懈,乖乖地围着缓急平衡点转圈。
“记住喽,” 调和师把缓急调和仪塞进乱信手里,“处理急事时深呼吸三次再动手,面对缓事时定个小截止日期。就像老钟表匠修钟,齿轮转得快(急)要校准,摆锤晃得慢(缓)要上弦,从没听说过快慢不分能走准的。”
乱信刚接过仪器,就听见远处传来争吵声。扭头一看,某公司老板要求员工 24 小时待命,说 “手机必须秒回”,结果设计师熬夜改图猝死,他还说 “抗压能力太差”;旁边社区志愿者,帮老人办事从不催,说 “慢慢来才不容易错”,但遇到老人突发疾病,比救护车到得还快,街坊说 “小周比亲儿子还靠谱”。
“那是‘公私’遗址的方向。” 老管家眯起眼睛,指了指天边的漩涡,“听说那儿的人,要么把公家的东西往家拿,说‘不拿白不拿’,要么为工作不顾家,老婆生孩子还在开会,比搞不清缓急的还拧巴。” 他突然从怀里掏出本《缓急调和录》扔给乱信,“拿着,下次遇到把‘拖延’和‘急躁’当本事的,翻第六章第三节。”
乱信接住书时,发现扉页夹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缓与急如同呼吸,急时如吸气供氧(必需),缓时如呼气养神(必要),一呼一吸方能长久。” 正想问问啥意思,调和师已经背着时辰漏钻进了人群,背影很快消失在恢复秩序的事务处理中心 —— 此刻某图书馆的自习室,有人在赶论文(急),有人在慢读名着(缓),管理员轻轻放着舒缓的音乐,阳光透过窗户,把 “动静皆宜” 的标语照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