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信踩着葵花坪的黄土路往里走时,晨露正从晾晒的葵花籽上滚落,在 “晒籽场” 的青石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5·4^看/书? /最-新/章·节¨更¢新+快`穿蓝布衫的葵花吴蹲在竹匾旁,手里的木叉轻轻翻动籽堆,每颗葵花籽在叉下翻转的角度都恰到好处:“初晒脱盘,二晒去瘪,三晒扬净,少晒一日带潮气,多晒一日失油香 —— 就像做人,少一分诚是亏欠,多一分虚是欺瞒,颗颗饱满才叫诚信。” 他身旁的麻袋分三档,前排标 “统货三级”“精选二级”“特选一级”,袋沿的饱满度检测仪显示 “08”,“这成色的葵花籽不掺杂质,就像咱的诚信账,一厘一毫都清楚。”
葵花坪的 “筛选诚信监测站” 设在老葵花地旁,石台上嵌着块清代的 “盈实碑”,碑上刻着 “葵花三选法”:“一选花盘直径超一尺,二选籽粒饱满不露仁,三选自然成熟不催熟”。某网红举着摄像机拍摄:“这碑的纹路里,藏着七代人的饱满故事 —— 就像咱的艾草叶,每道纹路都记着虚实的账。” 她儿子正帮葵花吴的孙子挂 “筛选质检牌”,每个牌子都写着 “晾晒天数、饱满率”,“张奶奶剪的‘选葵娃娃’说了,少筛一次是偷懒,混级售卖是欺瞒,颗颗较真才是诚信样。”
老茶农的茶园在葵花地西侧拓了片 “茶葵共生区”,茶树上的认养牌多了行小字:“每采一斤茶,帮葵花地拾一个花盘”。天禧晓说旺 更歆嶵全茶农的儿子正教城里来的认养家庭分辨:“这颗葵花籽壳有自然纹路,是成熟饱满的;那颗壳面光滑,是未成熟的 —— 就像看人,带着质朴的实在,比光鲜的虚浮强。” 穿旗袍的阿姨捏起一颗特选葵花籽,轻轻一嗑就开:“这籽粒多饱满,不像上周超市买的,说是‘葵花坪特产’,其实掺了不少瘪籽,嗑着费劲。” 葵花吴的孙子突然指着她的手心:“阿姨手心有葵花籽的油印,您也爱嗑原味籽?真正的好籽,不用调味也香,就像实在人,不用修饰也让人信。”
突然晒籽场传来争执,戴草帽的批发商踢着麻袋:“这特选级里混了五颗瘪籽,最多给八块一斤!” 葵花吴的木叉往地上一顿,震得葵花籽簌簌作响:“2020 年你收的葵花籽,回去掺了三成滑石粉增重,现在还好意思挑刺?” 他掀开《筛选黑名单》,泛黄的纸页上贴着批发商的照片,旁边标着 “2020 年,掺假增重,禁入坪五年”。那批发商的脸涨成酱紫色,突然从货车里搬下台筛选机:“我赔罪!免费帮筛三天,筛出一颗瘪籽,我就把这机器吃了!”
监测站中央的 “饱满诚信台”,老谷匠的铜秤与新添置的千粒重测定仪并排摆放。穿校服的小姑娘捧着电子秤:“我测的特选葵花籽千粒重 180 克,比标准高 5 克!” 她的面人摊摆在台侧,捏的 “葵花娃娃” 举着 “不掺假” 的牌子,“木爷爷说,好籽不用吹,就像好名声不用炒 —— 但颗颗饱满比啥都强!” 某网红的直播镜头前,价格牌格外醒目:三级 5 元 / 斤,二级 8 元 / 斤,一级 12 元 / 斤,下方用红笔写着 “掺假一粒,赔偿一斤”。/3*8′看^书\网? `最?新_章?节/更?新*快/
午饭摆在葵花地的凉棚下,陶奶奶新烧的 “葵花纹碗” 里盛着葵花籽粥,碗底的 “实” 字是木老根用葵花籽壳拼粘的,笔画间还沾着细小的籽粒。老醋坊的徒弟拎来坛 “葵花醋”,酸香里裹着葵花的清香:“这醋泡葵花籽,解腻又开胃,” 西爷往每个人碗里舀了勺,“就像饱满能成仓,诚信能成事,点点滴滴才长久。” 葵花吴的孙子突然指着碗底:“爷爷,这字的棱角比您的盈实碑还硬!” 吴老爷子笑出声:“木老根的刻刀,能在葵花籽壳上刻花 —— 就像饱满诚信,得刻到骨子里才站得住。”
午后的 “选葵花籽诚信赛” 笑料百出。小胖和葵花吴的孙子比 “盲选特选级”,蒙上眼凭手感挑饱满籽。小胖把八颗瘪籽归进特选级,摘下眼罩脸瞬间红透,突然往对手手里塞个面人:“俺认输!这面人算学费,您得教俺摸籽辨好坏的诀窍。” 葵花吴蹲在一旁捻着胡须:“这叫‘认账不丢人’,比硬撑着强 ——1990 年我跟李家伯比选籽,把一斤瘪籽混进好籽里,最后赔了十斤特选籽才算了事。”
葵花地角落的 “以籽易物处”,农户们用葵花籽换城里的物件:两斤二级籽换个榫卯小凳,半斤一级籽换本《饱满故事集》。某网红的儿子用个剪纸灯笼换了袋特选籽,灯笼面是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