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曼这主意好。~求′书¨帮- ′冕+肺\悦^渎.”赵姬眼睛一亮,“我让将作监做了些陶模,有梅兰竹菊的样式,等会儿试试能不能浇出带花纹的蜡烛。”她转身从柜里取出几个小巧的陶模,果然刻着精致的花纹,“凝固后脱模,烛身便有花纹,烧起来影子落在墙上,像剪纸一样好看。”
诗曼立刻拿起个莲花模子:“我要做个莲花烛!放在妆台上,夜里梳头都能看见镜中的样子,再不用怕簪子插歪了。”
季曼也抢着要蝴蝶模子,几个姑娘围着陶模叽叽喳喳,倒比刚才热闹了几分。嬴高与嬴将侣站在一旁,看着她们的样子,脸上也带了笑意。
“祖母做这些,总想着让日子过得舒坦些。”嬴高忽然开口,目光落在那根夜读烛上,“从前只知您做皂、做牙膏是为了洁净,如今才明白,连烛火这样的小事,您都想着让它更合用。”
嬴将侣点头:“昨日我在书房用了您先前所做的试制品,果然没熏黑书本,连看文书的时辰都比往常多了一个。说起来,这蜡烛与香皂、牙膏一样,看着是小事,却处处透着心思。”
赵姬笑着往模子里倒油脂:“日子不就是由这些小事凑起来的?你们父皇总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我看啊,过日子就像做蜡烛——火太旺了烧得快,太弱了又不亮,得慢慢调,才能烧得久、照得暖。+w`d?s,c¢w¨.·n¢e_t^”
阴曼正帮着往烛芯上缠棉线,闻言笑道:“祖母这话该让史官记下来。当年您做皂,百姓唱‘太后皂,赛灵丹’,将来做了蜡烛,怕是要唱‘太后烛,照万家’了。”
“可别学李冰编歌谣。”赵姬嗔了她一句,手里的动作却没停,“我听少府说,蜀郡那边已有人用皂坊剩下的油渣做粗烛,给夜里纺纱的农妇用,说比油灯亮堂,纺线都快了些。百姓说好,比编十首歌谣都强。”
说话间,第一盏莲花烛已凝固脱模。诗曼小心地捧着,烛身的莲花纹清晰可见,像用白瓷雕的一般。她凑近闻了闻,竟还有淡淡的桂花香——原是赵姬往油脂里加了点桂花精油。
“带香味的!”诗曼惊喜道,“烧起来会不会满屋飘香?”
赵姬点燃莲花烛,果然有清幽的桂香随着火苗散开,混着油脂燃烧的暖意,竟比熏香更自然。元曼立刻道:“这得叫‘香闺烛’,我要多做几支,给姐妹们都送些。¨x~x,s/w!k_.¨c¨o·m!”
季曼也举着蝴蝶烛跑来:“我的蝴蝶也凝固了!祖母您看,翅膀上的纹路多清楚!”
嬴高与嬴将侣看着姑娘们手里形态各异的蜡烛,忽然觉得这暖黄的光比殿上的宫灯更让人安心。嬴高拿起一根最朴素的夜读烛:“祖母,这蜡烛若能推广,各郡的学堂、工坊都能用。学生夜里读书不伤眼,工匠赶工也看得清活计,说不定能多做出些好东西。”
“我也是这么想的。”赵姬望着跳动的烛火,“已让将作监赶制一批陶模,先在咸阳的学堂、军营试用。等过几日,让少府开个‘烛坊’,按用途分三类:夜读烛供学子、官吏,引路烛给军中、驿站,香闺烛便让商户卖到市集去。”
阴曼忽然指着窗外:“你们看,父皇来了!”
众人转头,果然见嬴政披着朝服站在廊下,正望着殿内的烛火笑。他走进来,目光扫过案上的蜡烛,最后落在那根泛着荧光的引路烛上:“阿母又造出好东西了?方才从廊下过,见这殿里的光不似油灯,倒像落了满地星子。”
“父皇快来看看祖母的‘莲花烛’!”季曼举着蜡烛跑过去,烛火映得她脸上红扑扑的。
嬴政接过莲花烛细看,又闻了闻桂花香,朗声笑道:“阿母这手艺,怕是要让烛台铺子都关门了。”他转向嬴高,“这蜡烛之事,你明日与少府合计合计,尽快在各郡推广。冬日天短,百姓夜里做事能亮堂些,日子也能宽裕些。”
嬴高躬身应下。赵姬已又倒了几模蜡烛,笑着说:“政儿来得巧,刚做了根‘朝会烛’,烛芯用三股棉线拧的,烧起来稳如磐石,最适合朝堂议事时用,再不用怕风一吹就灭了。”
嬴政看着那根粗壮的蜡烛,忽然想起前日朝会,油灯被穿堂风吹得忽明忽暗,冯劫念奏折都看错了行。他抚掌道:“好!明日朝会便用它,让群臣也见识见识,我大秦的烛火,是多么的亮堂!”
殿外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