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下,万人之上。
不久,赵迟率五大上将军进殿。
“臣,赵迟,参见大王。微趣晓说 哽芯醉快”
赵迟跪拜,高声言道。
“臣等参见大王。”
身后五大上将军亦随之行礼。
六人现身,朝堂顿现浓厚军营气息。
仅六人立于殿上,却似千军万马气势震慑全场。
此刻,秦**权势人物齐聚,乃秦帝国核心力量。
“诸位爱卿,平身。”
祖龙凝视赵迟坚毅面容,多年忧虑稍减,不禁微笑。
儿子归来,何其欢喜?
“谢大王。”
众人齐声道谢起身。
“平定楚国,灭齐国。”
“半年灭两国。”
“再灭晋、燕。”
“首功无双。”
“自古谁能匹敌武安君战绩?”
“后世谁能超越武安君?”
祖龙凝视着赵迟,心中充盈着为君的骄傲,高声赞道:“为大秦效力!”
“臣责无旁贷。”
赵迟神色从容,即便功勋卓着,依旧气定神闲。
群臣无不惊讶,如此巨大的功绩竟未见丝毫得意之态。
在他眼中,这一切似乎再自然不过。
若换作他们置身其位,或许才能理解其中深意。
对赵迟而言,当前的权势并非终极追求,他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未来。
“甚好,甚好。”
“不愧为我秦帝国的武安君。”
祖龙见赵迟表现得沉稳谦逊,更加满意。
此时,淳于越上前奏报:“启禀大王,武安君与众多上将均已归朝,分封之事是否可以重启议程?”
此言一出,满朝官员情绪高涨。
此前因赵迟未归而搁置分封议题,如今他归来,诸将齐聚,祖龙已无法再拖延。
秦帝国曾实行分封制,天下太平之时,赏赐功臣以巩固统治确为良策。
同时,也有郡县制,通过设立郡县管理地方,确保国家稳定。
“诸位认为,秦应采用何种制度治理国家?”
话音未落,祖龙心中已有所波动。
若赵迟也支持分封,那他对郡县制的坚持或许需要更为坚定。
权力所及,四方归服。
此刻,群臣都将目光投向赵迟。
他们清楚,分封能否施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态度,他的表态至关重要。
然而,他们坚信赵迟必定支持分封,毕竟秦的胜利,他功不可没。
一旦分封推行,他无疑将是最大受益者,仅凭战功便可封王。
在这天下乃至朝堂,无人认为有人能够抗拒封王的诱惑。
谁能拒绝这样的荣耀?
赵迟年轻有为,虽已位居高位,却无更高职位可供攀登,成为王侯是他发展的关键。
所有人都相信,赵迟不会反对分封。
“大王真想听我的意见?”
赵迟抬眸问道。
“你是秦之功臣,寡人自当倾听。”
祖龙答道。
“依我之见,若欲使秦万世永固,必须放弃分封。”
赵迟直言不讳。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几乎无人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每个人都难以置信赵迟竟主张废除分封。
“不愧是老子的儿子,深知分封之患会动摇秦之根基,影响长远发展。”
“即便按军功封王亦无不可,但他一开口便提出废除分封,这等远见令人叹服。”
“冬儿,你留下这个儿子确实出色。”
“有此子,夫复何求?”
听闻赵迟之言,祖龙感慨不已。
嘴角浮现一抹激动的笑意。
在他看来,朝中主张分封者居多,而提倡郡县制者寥寥,这一点也曾让他忧虑。
如今,自己的儿子——秦之武安君站出来反对分封,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对秦传承的认同。
对祖龙来说,除了激动,更多的是对赵迟的赞许。
有这样的儿子,夫复何求?
“武安君,分封制度源于商鞅所立秦法,军功爵制正是其中的一部分,旨在激励秦臣与将士。
多年来,我秦帝国无敌于天下,全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