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苏明理多留一些锅巴。
或者在缝补衣物时,轻声地询问他“看懂了多少”。
父亲苏大山,则依旧是沉默寡言。
他每日劳作归来,看到苏明理依旧在用功,会默默地点点头,但从不多说什么。
或许在他心中,对这个小儿子也抱有了一丝期望。
但多年的贫困和对族侄的失望,让他不敢轻易将这份期望宣之于口。
哥哥苏明德,对弟弟的变化看得更清楚一些。
他不像父母那样对科举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能感受到弟弟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认真和专注。
有时他从外面回来,会看到苏明理因为看得太过入神,连他走到身边都没有察觉。
他会默默地帮弟弟拨亮一点油灯,或者在他练习写字时,给他递上一块更平整些的石板。
他不懂什么大道理。
但他朴素地觉得,小弟这样用功,总归是件好事。
嫂子王氏,则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
她每日抱着孩子,看着这一家人的互动,眼神平静,偶尔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羡慕苏明理能得到婆婆的些许“偏爱”,羡慕他或许能有一条与他们这些泥腿子不同的出路。
她也曾偷偷观察过苏明理“读书”,看到他用小树枝在地上写出一个个她不认识的字,心中也充满了好奇。
但她从不多言,只是将这份心思藏在心底。
就这样,苏明理在灶台边,在苏明志的冷眼和家人的复杂目光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清晨与黄昏。
他手中的废纸,从最初的几张,慢慢积攒到了一小叠。
他不仅将上面的字认全了,还将《三字经》、《百家姓》乃至《千字文》的大部分内容都背得滚瓜烂熟。
甚至,他还开始尝试着,用那些粗劣的草木灰和石板,模仿着纸上的字迹,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
虽然依旧歪歪扭扭,不成章法,但比起最初只能描摹单个字,己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没有系统的学习,没有老师的指点,单靠这些零敲碎打的“自学”,很难真正登堂入室。
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接触到真正书籍,得到名师指点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不会凭空掉下来。
他需要继续积蓄力量,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再次向家人,尤其是父母,展露自己更大的潜力。
让他们相信,他不仅仅是“记性好”,而是真正拥有可以改变命运的“天赋”。
这一日,苏明志又在为即将到来的某次族学小考而烦躁不安。
他在屋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却总是背得颠三倒西。
苏明理蹲在灶台边,听着他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背书声,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
他的机会,或许快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