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因为苏明理的“开源”而日渐好转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衫.疤/墈^书^旺, ¢蕪*错~内_容^
不仅在村子里传得沸沸扬扬,也自然而然地传到了邻村周夫子的耳中。
最初,周夫子听闻此事,心中是颇有几分疑虑的。
他知道苏明理家境贫寒,也赞赏这孩子小小年纪便有为家庭分忧的心思。
但他更看重的是苏明理那百年难遇的读书天赋。
生怕这些“俗务”会分散了苏明理的精力,耽误了他金子般的学习时光。
毕竟,一心不可二用,尤其是在这打基础的关键时刻。
然而,当苏明德隔三差五地依旧准时将苏明理送到学堂,并且苏明理每日的课业不仅没有丝毫懈怠,反而愈发精进时。
周夫子心中的疑虑才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层次的惊讶与好奇。
一日课后,周夫子特意将苏明理单独留了下来。
他看着眼前这个虽然衣着依旧朴素,但眉宇间却比初见时多了几分自信与从容的七岁孩童,温声问道:“明理啊,老夫听闻,你近来除了读书,还在家中做些营生,贴补家用?”
苏明理知道此事定然瞒不过恩师,便恭敬地答道:“回恩师话,学生家中贫困,兄长一人劳作辛苦。”
“学生便想着,利用平日里砍柴剩下的些许竹木,做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拿到镇上换几个铜板,多少也能为家里减轻些负担,让学生也能更安心地读书。”
他没有刻意夸大自己的功劳,也没有隐瞒自己赚钱的目的。
周夫子捋着胡须,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小-税-宅+ ~首¨发_
他既为苏明理小小年纪便如此懂事孝顺,有这份担当而感到欣慰,又忍不住再次为他那似乎无所不能的才能而心惊。
“你做的那些小玩意儿,老夫也略有耳闻,翰墨斋的刘掌柜还曾与老夫提起过,说你做的笔筒镇纸,构思巧妙,颇受欢迎。”
周夫子缓缓说道,目光却紧紧地盯着苏明理的眼睛,“只是,明理啊,你可知人的精力终究有限,你天资本就过人,若能将全副心思都放在圣贤书上,将来成就,未可限量。”
“如今这般分心于‘俗务’,长此以往,老夫担心……会否本末倒置,因小失大啊?”
这番话,说得语重心长,充满了对弟子的关爱和担忧。
苏明理知道恩师是为他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躬身一揖,诚恳地说道:“恩师教诲,学生铭记在心。学生也知晓读书求学乃是正途,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是……”
他微微抬起头,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睿智光芒。
“恩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我辈读书人毕生之追求,但学生以为,‘齐家’亦是‘修身’之始,若家贫如洗,父母兄嫂尚在为明日之米粮发愁,学生又如何能安然端坐于书案之前,空谈那些圣贤大道呢?”
“学生如今所为,不过是想尽自己微薄之力,让家人能稍稍喘口气,让学生自己,也能有一个更安稳的读书环境,待家中境况稍有改善,学生定会将更多心思放在学问之上,绝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这番话苏明理说得不卑不亢,有理有据。^x-x.k`s^g?.+c¨o¢m/
既表明了自己对学业的重视,也解释了自己“分心俗务”的初衷和无奈。
周夫子听完,久久不语。
他看着苏明理那张稚嫩却又透着几分坚毅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
这孩子,哪里像个七岁的孩童?
这份见识,这份担当,这份言谈举止间的从容与条理,便是许多成年人也未必能及!
他原以为苏明理只是天赋异禀的“神童”。
现在看来,这孩子的心性、智慧,更是远超常人。
“好!好一个‘齐家亦是修身之始’!”
周夫子终于抚掌赞叹,眼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欣赏与激动,“明理啊,你这番见解,便是许多皓首穷经之辈,也未必能有!老夫……老夫今日算是真正开了眼界了!”
他之前的那些担忧,在苏明理这番话面前,显得有些杞人忧天了。
一个能在如此年纪,便对“修身齐家”有这般深刻理解的孩子。
又岂会真的因为一些俗务而迷失了方向?
周夫子越想越是高兴,越看苏明理越是喜爱。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便是在垂暮之年,遇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