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满意地点了点头:“嗯,有此心态便好。科举之路,既看学识,也看心性,更看几分运气。”
“你年纪尚小,此次前去,便以平常心待之,能中最好,若是不中,也莫要气馁,权当是一次历练。”
他虽然对苏明理的才华有十足的信心,但也知道科场之上变数颇多,不愿给弟子太大的压力。
“学生明白。”苏明理应道。
“县试的题目,多以帖经、墨义为主,考校的是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和基本理解,这方面,以你的功底,当不成问题。”
陈教习继续说道。“诗赋策论,在县试中占比不高,且多为浅显题目,你平日所学,足以应对。”
“只是有几点,为师还需叮嘱你。”陈教习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恩师请讲,学生洗耳恭听。”
“其一,考场之上,切忌慌乱。无论遇到何种题目,都需先静下心来,仔细审题,明了题意,方可下笔,宁可慢一些,也不可因急躁而出错。”
“其二,书法至关重要。你如今的楷书己颇具火候,但在考场上,更需注意字迹的工整清晰,卷面整洁,此乃取悦考官的第一印象。”
“其三,帖经墨义,务求精准。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默写经文,切不可有丝毫错漏,阐释经义,也需言之有据,不可臆断。”
“其西,策论虽浅,亦不可轻视。当结合所学,言之有物,条理清晰,切忌空泛之谈。”
“其五,考场之中,鱼龙混杂,或有作弊喧哗之徒,你当充耳不闻,专心答题,莫要受其影响。若遇不公之事,也当隐忍为上,待考毕再行申诉,切不可当场与人争执,因小失大。”
陈教习将考场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之法,都仔仔细细地向苏明理交代了一遍。
苏明理一一应下,将恩师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中。
“好了,”陈教习欣慰地看着他,“该说的,为师也都说了,剩下的,便看你自己的临场发挥了。”
“去吧,好好歇息两日,养足精神,以最佳状态迎接县试。”
“多谢恩师!”苏明理再次躬身行礼,退出了书房。
县试前一日,苏明理特意向陈教习告了假。
陈教习也理解他初次参加大考前想与家人团聚的心情,便准了他的假。
还特意派了府上的一个小厮,驾着一辆简易的骡车,将苏明理送回了苏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