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赵知县看着李、王二人,神情严肃地说道。
“此子苏明理的这份诗赋答卷,依老夫看,当为本次县试诗赋一场的魁首,无可争议!”
李夫子和王夫子闻言,都毫不犹豫地地点了点头。
他们虽然也批阅了其他一些尚可的诗赋。
但与苏明理这份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如同萤火与皓月争辉。
“不仅是魁首,”王夫子补充道,“依我看,此等诗赋,便是放在府试之中,也足以名列前茅了!”
赵知县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既然如此,那便将此卷定为诗赋一场的头名!”
“老夫倒要看看,明日最后一场策论,这苏明理,又能给我等带来何等惊世骇俗之作!”
他对苏明理的期待,己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甚至开始在心中盘算,若是苏明理三场考试皆能有如此惊艳的表现。
那他这个主考官,是否应该联名几位县中名士,一同向府尊大人举荐此等奇才?
如此良才美玉,若仅仅困于这小小的清河县。
岂不是明珠蒙尘,暴殄天物?
就在赵知县与两位同考官在阅卷堂内为苏明理的才华而惊叹不己,并对其明日的策论表现寄予厚望之时。
夜色早己深沉。
而苏明理,对此间发生的这一切自然是毫不知情。
此刻的他,早己在陈教习特意为他安排的那间清静小号舍中,用过了简单的晚饭。
窗外虫鸣阵阵,屋内灯火如豆。
苏明理并没有因为前两场的顺利而有丝毫松懈。
因为明日的策论,才是真正考验一个读书人经世致用之学的关键所在。
他铺开纸张,取出平日里积累的一些关于时事民生的笔记和策论范文,开始认真研读,梳理思路。
他知道,策论不同于帖经墨义的死记硬背,也不同于诗赋的才情展现。
它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见识、格局,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场县试的策论,题目或许不会太过宏大艰深,但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与地方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
他必须将自己所学的圣贤道理,与现实的困境结合起来。
提出一些言之有物、切实可行的见解,方能真正打动考官!
因此,对于这最后一场。
他格外重视,也投入了十二分的精神。
明日,便是这县试的最后一场,成败在此一举!
他,必须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