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篇《论和》策的抄录本,也开始在清河县的士林之中悄然流传。
最初只是参与文会的少数人凭借记忆誊写,后来赵知县果然下令将原文誊抄多份,不仅在县衙内部传阅学习,也允许一些与县衙相熟的士子借阅抄录。
一时间,能得到一份《论和》策的抄本,竟成为了清河士子间一件颇为风雅和值得炫耀的事情。
无数读书人争相拜读,无不为其立意之高远、论证之精辟、措施之可行而深深折服。
许多人更是将其奉为圭臬,仔细研读,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学养。
而与外界这般轰轰烈烈的景象相比。
县学之内,尤其是苏明理所在的乙班,气氛则更是达到了一个近乎狂热的顶点。
当苏明理在文会结束后的次日,如同往常一般,平静地走进县学乙班的课堂时,迎接他的是一片骤然而起的、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与掌声。
“明理哥!你太厉害了!”
“苏案首!你就是我辈楷模!”
“文曲星!文曲星下凡了!”
刘明宇更是第一个冲了上来,满脸通红,激动得语无伦次:“明理哥!明理哥!我……我……我简首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你……你简首就是神仙下凡啊!”
“那篇《论和》策,我爹拿回来给我看了,我虽然看不太懂,但我爹说,那是能安邦定国的绝世妙文!你太给我们乙班长脸了!太给我们清河县长脸了!”
其他乙班的同窗们,也纷纷围了上来,一个个眼神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崇拜与狂热。
他们看向苏明理的目光,己经完全没有了平日里对待同窗的那种随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仰望神祇般的敬畏。
在他们眼中,苏明理己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七岁孩童,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
便是那些平日里与苏明理接触不多的甲班学子,此刻在路上遇到苏明理,也大多会主动上前行礼问好,言语间充满了客气与敬佩。
那些曾经因为苏明理年少成名而心存几分嫉妒或是不服的人,在听闻了文会上的种种事迹,尤其是拜读了那篇《论和》策之后,也早己是心服口服,再也生不出半分比较之心。
他们明白,自己与苏明理之间的差距,己经不是勤奋与否的问题,而是天赋与境界的鸿沟,是凡人与“妖孽”之间的天壤之别。
县学里的其他教习们,在得知此事后,对苏明理的态度也愈发不同。
他们原本就知道苏明理才华出众,深得陈教习器重,但也没想到他竟能达到如此惊世骇俗的地步。
如今,他们见到苏明理,都会主动含笑点头,言语间也多了几分客气与尊重,甚至有些教习在课堂上讲解经义策论时,还会不自觉地引用苏明理《论和》策中的观点作为佐证,引得学生们又是一阵惊叹。
面对这外界汹涌而来的巨大声名与赞誉,以及县学内几乎一边倒的崇拜与追捧,苏明理却依旧保持着他那份与年龄不符的冷静与淡然。
他依旧每日按时上学,对于同窗们的热情,他以礼相待,既不疏远也不过分亲近。
对于外界的种种传闻,他更是置若罔闻,仿佛那些街头巷尾议论的“神童苏明理”,与他并无太大关系。
他深知,虚名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真正的学识与实力,才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眼下的这点成就,在他那宏伟的计划之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