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的。
但也开始在一些书画铺子和街头巷尾悄然售卖,引得不少人争相购买,想要一睹这位“神童案首”的“仙颜”。
而那篇《论河间府水利兴修与农商繁荣之策》,虽然原文尚未完全公开。
但其中一些核心观点,如“以工代赈”、“官督商办”等,也通过各种渠道泄露出来,在河间府的士林乃至官场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热议。
许多有识之士在听闻之后,都对其见解之深刻、思路之新颖而叹为观止。
纷纷打探策论的详细内容,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二。
一时间,文渊客栈也成为了整个河间府城最为热闹的所在之一。
每日里,都有无数自称是苏明理同乡、同窗、或是单纯慕名而来的读书人、乡绅,甚至是某些官员府上的管事仆从,前来拜访,想要一睹这位“神童案首”的风采,或是希望能得到他的一言半语指点。
刘明宇对此自然是乐在其中,他俨然以苏明理的“首席代言人”自居,每日里迎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
他将那些前来拜访之人,按照身份地位、来意诚恳程度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筛选,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应酬,便首接替苏明理挡了驾。
而对于一些确有身份或真心求教之人,则会先向苏明理通报,再做安排。
他这番操作,倒也颇有几分世家公子应对门客的派头,让苏明理省却了不少麻烦。
而钱文轩和赵子敬二人,在最初的失落之后,也很快调整好了心态。
他们虽然未能榜上题名,但能亲身经历这场由苏明理引发的“文坛盛事”,并与这位未来的“巨星”有过一段同行的经历。
也足以让他们在日后的科举之路上多几分谈资和激励。
他们也时常会帮着刘明宇应付一些前来拜访的学子,与他们探讨学问,交流心得,倒也乐在其中,颇有所得。
而苏明理深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也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危险。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声望和各方的追捧,他依旧保持着那份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清醒。
他婉拒了绝大部分的宴请和拜访,每日里除了必要的应酬,便依旧待在客栈的房间内,潜心研读从翰墨轩购回的那些珍本典籍,或是静心思索着接下来的院试以及更长远的规划。
他明白,眼下的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真正的考验,还在于能否将这份才华持续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就,能否在波谲云诡的科举之路和官场生涯中,始终保持本心,行稳致远。
在府城逗留了数日,待府试放榜的热度稍稍降温,苏明理便向刘明宇等人提出了返回清河县的打算。
他此番前来府城,主要目的便是参加府试。
如今考试结束,结果也己尘埃落定,再继续逗留下去,除了应付无休止的拜访与宴请,并无太大意义。
更何况,他心中还牵挂着家中的父母兄嫂,以及那即将到来的院试。
刘明宇虽然对这繁华热闹的府城恋恋不舍,但也知道明理哥向来有自己的主张,便也没有过多挽留。
他兴致勃勃地说道:“明理哥,你先回清河,等过些时日,我也定要再去清河县寻你!到时候,你可得好好带我逛逛你们苏家村,尝尝伯母的手艺!”
钱文轩和赵子敬也向苏明理表达了惜别之情,并约定日后若有机会,定当再向他请教学问。
于是,在刘文正派来的仆从的精心安排下,苏明理与再次踏上了返回清河县的归途。
与来时的默默无闻不同,此番苏明理返回清河,其声势可谓是浩大异常。
当载着新科府试案首苏明理的马车即将抵达清河县城的消息传开后,整个清河县都为之轰动了!
清河知县赵德芳,在得到确切消息后,竟不顾官场体统,亲自率领着县丞刘文正以及县衙六房的主要官吏,早早地便等候在了清河县的东城门外。
与他们一同等候的,还有县学教习陈敬之,以及苏氏族长苏守义带领的一众苏氏族人。
更有无数闻讯自发赶来的清河县士绅百姓,将整个东城门内外围得是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当苏明理乘坐的那辆青布马车出现在官道尽头,缓缓向城门驶来时,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回来了!回来了!咱们清河县的苏案首,不!是咱们河间府的府试案首,苏明理苏公子回来了!”
“八岁府试案首!这可是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