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
情感铺垫至此,词人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是整首词的灵魂所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石破天惊!
这一句,如同暮鼓晨钟,振聋发聩!
它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的阴晴圆缺,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用最朴素、最大气的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它告诉世人,残缺与遗憾,本就是宇宙与人生的常态!
这己经不是简单的诗词了,这是蕴含着无上智慧的哲理!
是一种勘破世事、洞悉天道的豁达与通透!
听到此处,主位上的郑康年老先生,再也按捺不住,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浑身颤抖,须发皆张,一双老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震撼。
他指着苏明理,嘴唇哆嗦着,想要说些什么,却激动得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为文一生,品评诗词无数。
却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过,有哪一句词能将人生的至理,说得如此深刻,如此坦荡!
阁楼内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首旷世之作的最后一笔。
苏明理微微吸了一口气,将那份超越了时空的祝愿,用最真挚、最温柔的语调,缓缓送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终。
余音,仿佛依旧在梁上、在空中、在每个人的心间,久久回荡。
整个揽月阁,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死一般的寂静。
静得,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声。
静得,可以听到窗外桂花的落瓣声。
所有人都被这最后一句词,彻底击溃了。
那份美好的祝愿,那份博大的胸怀,瞬间消解了前文所有的悲戚与无奈。
它告诉人们,即使我们无法团聚,即使人生总有缺憾。
但只要我们都还平安地活在这世间,能够共赏这一轮明月,那便是一种幸福,一种慰藉。
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人文关怀!何等温暖的慈悲心肠!
“啪!”
一声清脆的碎裂声,打破了这极致的寂静。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高远手中的那柄湘妃竹扇,竟被他生生捏断,掉落在地。
他的脸色,己是一片死灰。
双目失神,身体摇摇欲坠,口中喃喃自语:“不可能……这不可能……一个八岁的孩子……怎么可能……”
他引以为傲的才学,他赖以生存的骄傲,在苏明理这首《水调歌头》面前,被碾压得粉碎,连一丝一毫的抵抗之力都没有。
他感受到了全场射向他的、那些混杂着鄙夷、嘲讽与怜悯的目光,只觉得羞愤欲绝,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知道,从今以后,他高远,将成为冀州文坛最大的笑柄。
而他今日的发难,不过是为苏明理的这首千古绝唱,做了一块最愚蠢、最可笑的垫脚石。
“好!好!好啊!”
主位上的郑康年老先生,终于从极度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他连道了三声“好”,每一声都比前一声更加激动,更加响亮。
他快步走到阁楼中央,一把抓住苏明理的肩膀,老眼中泪光闪烁。
“千古绝唱!此乃真正的千古绝唱!”
他指着苏明理,对着满堂宾客,用尽全身力气,高声喊道:“此词一出,今后中秋,再无人敢言诗词!老夫说的!”
他这句话,如同最终的判决,为苏明理今夜的表现,盖上了最权威的印章!
“啪!啪!啪!”
不知是谁,第一个开始鼓掌。
紧接着,掌声如同燎原的野火,瞬间席卷了整个揽月阁!
在场的所有士子,无论老少,无论方才对苏明理是何种心态,此刻都心悦诚服地站起身来。
用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年仅八岁的孩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们看向苏明理的眼神,己经彻底变了。
那不再是审视,不再是怀疑,而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敬佩与仰望!
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学究,纷纷上前,对着苏明理深深一揖,执晚辈礼,口中激动地称呼着:“苏小友,受教了!”“闻君一词,胜读十年书啊!”
陈敬之站在人群之中,早己是热泪盈眶。
他看着被一群名宿大儒围在中间,却依旧保持着那份淡然与平静的弟子,只觉得一股前所未有的骄傲与自豪,充斥着整个胸膛。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