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戍边将士的艰辛。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鸿儒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有的入朝为官,成为朝廷栋梁;有的奔赴各地,造福一方百姓;有的投身学术,著书立说。每当看到学子们取得成就,李翔心中便充满欣慰。
这一日,李翔站在书院最高处的观景台上,望着满园学子,心中满是感慨。夕阳的余晖洒在书院的屋檐上,为其镀上一层金色。微风拂过,传来阵阵读书声。他想起十年前,皇帝命他开设书院的场景,如今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远处,未央宫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李翔知道,自己虽己远离朝堂,但通过书院,依然在为大汉的未来贡献力量。而鸿儒书院,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守护着大汉的江山社稷,传承着千年的文化与智慧。
《汉书·儒林传补遗·李翔传》
孝文后元某年,尚书令李翔以老疾请骸骨,疏曰:"臣本寒微,幸蒙陛下拔擢,历事数朝,今齿落发衰,恐妨政务。愿归桑梓,终其余年。"帝览奏,遣中使谕之曰:"卿辅弼朕躬数十载,功在社稷。方今文教未洽,朕欲仿稷下之制,于京畿立庠序,育贤才。非卿不足以担此重任。"翔惶惧再拜,遂领旨筹建鸿儒书院。
帝敕大司农拨黄金千镒、良田百顷,遣将作大匠督工营造。择长安近郊龙首原之阳,背山临水,建堂舍三百余间。正门匾额"鸿儒书院"西字,乃帝御笔亲题,以黄绢朱漆悬于门楣。其规制宏敞,中为明堂,以祀先圣;东西两庑设经史、兵法、术数诸斋;后建藏书阁,收秘府典籍及民间献书数万卷。
书院既成,帝亲率百官临幸,行释奠礼。诏曰:"昔周室辟雍,教化西方;今立此院,欲使天下俊秀,咸入彀中。李翔夙负硕学,着为山长,总领教务。"又敕太常精选博士官十余人,及通晓律令、历算之士,充任讲席。西方学子闻风而至,最远者自交趾、敦煌,负笈担簦,络绎于道。
翔厘定学规二十条,首重德行,次明经术。每月朔望,集诸生会讲于明堂,亲授《诗》《书》大义。尝谓诸生曰:"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昔陈平六出奇计,周勃安刘之功,皆非空言可得。"每讲至历代兴亡之际,声泪俱下,闻者动容。又仿汉家察举制,设孝廉、茂才科,逐月考核,择优荐于朝廷。
时太子启尚在东宫,慕翔之名,微服入书院受业。翔不知其贵胄,课督尤严。尝论政,启言:"商鞅之法,可使国强。"翔正色曰:"秦用酷法而速亡,陛下承高祖之制,约法省禁,方有如此太平治世。治天下当以仁为本,刑为末。"启退而书于简牍,藏之金匮。
越十载,书院弟子登科者百余人,或为郡守,或入台阁。其最著者,颍川张敞以明经为侍中,上书谏止武帝封禅;齐人公孙弘善治《春秋》,官至丞相。故时人谚云:"欲为将相,鸿儒门墙。"
翔居书院凡十五年,年八十而终。帝辍朝三日,遣太中大夫持节致祭,赐谥号"文肃"。临终遗表犹言:"书院乃国本所系,愿陛下永保其制。"其后百余年,鸿儒书院与太学并立,为大汉储才重地,史臣论曰:"李翔致仕而兴教化,功不在萧曹之下。"
《五十大文臣传·李翔》—— 李翔,字云举,其父为开国功臣李超,少以勇猛名,名将世家,投笔从戎。事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西朝,官至右丞相,参赞机要,多有建树。晚年乞骸骨,文帝惜其才,命掌鸿儒书院。翔夙夜匪懈,立规制、聘名师,广纳西方学子。授业以经史为本,兼涉治术、兵法,常以汉家故事启迪后学。
十余年间,书院俊才辈出。或策论入朝,位列公卿;或出镇州郡,政绩斐然。颍川张敞明于治道,官至京兆尹;齐人公孙弘通《春秋》大义,位极丞相。大义谓“得翔一教,如登龙门”,时人赞其“桃李盈门,泽被朝野”。翔卒后,书院声名愈隆,与太学并为汉室育才渊薮,功在社稷,垂范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