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观察着孙桓细微的神色变化,见其虽凝重却并未失态,心中更有底气,竖起了第二根手指,语速加快,言辞也愈发直指核心:
“其二,政治之险!将军莫怪恪直言!”
他目光灼灼,毫不避讳地触及那个最敏感的名字。`看^书¨屋¨ +最^新!章·节?更·新?快/
“将军此番北上,乃违抗至尊军令,私自脱离白衣渡江之役!纵使如今立下赫赫战功,拓土千里,然至尊心中如何作想?是喜是怒?是赏是罚?谁能揣测帝王之心?!”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冷意。
“至尊遣陆逊北上,名曰‘支援’,其意不言自明——夺将军兵权,收将军基业!陆伯言大军此刻就在江夏徘徊,如同毒蛇窥伺,只待时机!”
“若将军束手就擒,交出兵权,则无异于自缚双手,引颈就戮!届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将军与追随将军浴血奋战的万千将士,将何以自处?至尊又将如何处置我等‘抗命功臣’?!”
这番话,字字诛心,句句犯忌!直指孙权猜忌和陆逊威胁,已是近乎叛逆的言论!厅堂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烛火噼啪的声响都清晰可闻。
孙桓面皮微微一紧,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异色——有被戳中心事的震动,有对未来的隐忧,甚至有一丝被少年人胆气激起的血性!
他放在案几下的手悄然握成了拳,但面上却强自维持着平静,甚至没有出言打断诸葛恪。~s,h!u·b`x!s`.?c.o-m?这份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诸葛恪所言,句句是血淋淋的现实!陆逊…孙权…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
诸葛恪将孙桓的反应尽收眼底,见他非但没有斥责,反而沉默深思,心中大定!果然!孙叔武绝非甘居人下之辈!他精神一振,竖起了第三根手指,语气稍缓,却依旧沉重:
“其三,民生之艰!将军,淮南虽下,然此地经年战乱,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他们昨日尚是‘魏民’,今日便为‘吴人’,心中惶惑不安。”
“若不能尽快安抚民心,恢复秩序,轻徭薄赋,使其安居乐业,则民心不稳,根基不牢!大军粮草何来?兵员何继?内忧一起,外患必乘虚而入!此乃燃眉之急,亦是长治久安之本!”
三条说完,诸葛恪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目光炯炯地看向主位上的孙桓,一字一顿,将结论砸在孙桓面前:
“将军!前有曹魏猛虎,后有至尊猜忌之刀,内有民生凋敝之忧!三面受敌,几乎身陷绝境!此局,比之强攻寿春坚城,何止凶险百倍?!”
大厅内陷入一片死寂。窗外的风声似乎更大了,卷着尚未散尽的硝烟味道,呜呜作响,更添几分肃杀。
孙桓沉默着,手指在冰冷的案几上缓缓划过,仿佛在勾勒着无形的战场与棋局。那巨大的压力如同实质的冰山,向他挤压而来。·8*1*y.u.e`s+h~u¢.\c?o,m-
但奇怪的是,预想中的惊慌并未出现,反而在诸葛恪这赤裸裸的剖析之后,一种奇异的、破釜沉舟般的冷静在心底弥漫开来。
是啊,绝境…但也看得更清楚了!
良久,孙桓缓缓抬起头,脸上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浮现出一抹沉稳、甚至带着一丝探究意味的微笑。那笑容,如同冰层下的暗流,蕴藏着力量。
“身陷绝境?”
孙桓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历经血火淬炼后的镇定。
“元逊看得透彻,剖陈入骨,令人心惊。然…”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电射向诸葛恪。
“既已看破此局,必有破局之策!不知元逊胸中,可有锦囊妙计,助我在这绝境之中,杀出一条生路?”
诸葛恪迎上孙桓的目光,看到那笑容深处燃烧的火焰和不屈的意志,少年俊朗的脸上也绽开一个极其自信、甚至带着几分狂傲的笑容。
“当然!”
他斩钉截铁,声音铿锵有力。
“将军所困之局,看似死地,实则暗藏生机!恪有三策,或可暂解燃眉之急,为将军赢得喘息之机!”
孙桓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锐利如刀:
“愿闻其详!”
诸葛恪目光灼灼,条理清晰地将心中酝酿已久的策略和盘托出:
“其一,对曹操——以退为进,虚与委蛇!”
他竖起食指。
“将军可立即挑选能言善辩之士,星夜兼程,秘密北上,面见曹操或其心腹重臣。使者需言辞恭谨,表达将军‘愿停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