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堪设想。”他目光转向刘启,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语气暗藏锋芒,“先帝遗诏‘治大国如烹小鲜’,然当鱼龙混杂时,必要烈火烹油!臣愿为陛下分忧,全力推行削藩之策!”
刘启摩挲着腰间玉佩,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父亲临终前的场景。那时的文帝躺在病榻之上,形容枯槁,却依然紧紧握着那方青玉枕——正是当年刘启与刘贤博弈的棋盘改制而成。父亲的遗言犹在耳畔:“东南局势,需雷霆手段……”殿外忽起狂风,裹挟着沙尘狠狠扑进殿内,将晁错手中的竹简吹得哗哗作响,也吹散了他短暂的回忆。
“传朕旨意——”刘启猛地起身,冕旒随着动作剧烈晃动,撞击出清脆的声响,在殿内久久回荡,“削吴国会稽、豫章二郡,楚国东海郡,赵国常山郡,胶西六县!三日后,诏书昭告天下!”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申屠嘉踉跄后退,不慎撞翻一旁的铜鼎,发出一声巨响。他难以置信地望着刘启,又将愤怒的目光投向李守与晁错。当他想起文帝葬礼上,这两人曾在鸿儒书院的槐树下密谈,心中顿时了然。原来这削藩之策,早在先帝榻前便己埋下伏笔,而自己,不过是这盘权力大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七月流火,酷热难耐。吴王刘濞的王府中,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老迈的吴王看着朝廷发来的削藩诏书,怒不可遏,一把将诏书摔在地上,又狠狠踩上几脚。“二十年前杀吾子,今日又要夺吾地!晁错小儿,李守老贼,吾必杀之!”他声嘶力竭地咆哮着,随手抓起案上的玉盏,狠狠摔在地上,玉碎之声清脆刺耳。很快,他便派使者联络胶西王、楚王等六国诸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歃血为盟,起兵反叛。
消息传回长安,未央宫内一片肃杀。刘启看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战报,面色阴沉如水,紧紧攥着战报的手微微发颤。晁错却神色镇定,大步上前:“陛下勿忧!叛军虽众,却是乌合之众。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定能一战平叛!”然而,朝堂之上,袁盎等大臣却纷纷上奏,称只要诛杀晁错,向诸侯谢罪,便可平息战乱。
夜幕降临,长安城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刘启独自站在未央宫的城楼上,望着城中点点灯火,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百姓慌乱的脚步声,心中痛苦挣扎。一边是力主削藩、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一边是来势汹汹、打着“清君侧”旗号的七国叛军。夜色渐深,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寂而又沉重,而一场决定大汉命运的腥风血雨,己然拉开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