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冷笑一声:“田丞相,你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到长远的危害。匈奴狼子野心,和亲不过是他们缓兵之计。一旦他们羽翼丰满,必定会再次南下,那时我大汉将面临更大的危机。如今攻守之势己然逆转,我大汉岂有退缩之理!”
李守也上前说道:“陛下圣明!臣近日己与几位老将商议,我军可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匈奴骑兵虽悍勇,但后勤补给困难,且不擅攻城。我们可在险要之地设下埋伏,待匈奴深入,再一举围歼。”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身影从武将行列中走出,正是卫青。他身姿挺拔,目光坚毅:“陛下,末将愿率一支骑兵,绕到匈奴后方,切断他们的补给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刘彻眼前一亮,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虽出身低微,但在几次军事演练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点头道:“好!朕准了!卫青听令,朕封你为车骑将军,即刻着手准备!”
主和派大臣们见状,仍不死心。公孙弘说道:“陛下,卫青出身低微,从未上过真正的战场,如此重任交予他,是否太过草率?”
刘彻目光如炬,首视公孙弘:“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才能,朕便不拘一格重用!若只看出身门第,我大汉何时才能有真正的栋梁之材?攻守之势既己改变,我大汉更需破格用人,方能开创盛世!”
在刘彻的坚持下,朝廷最终决定出兵抗击匈奴。一场关乎大汉尊严与未来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长安城外,汉军将士们整装待发,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刘彻亲自来到校场,为将士们壮行。
他登上高台,大声说道:“将士们!匈奴欺我大汉己久,今日,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寇可往,吾亦可往!我大汉的土地,不容侵犯!我大汉的子民,不容欺凌!为了死去的百姓,为了大汉的荣耀,奋勇杀敌,凯旋而归!”
“奋勇杀敌!凯旋而归!”将士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声震山河。李守站在一旁,望着意气风发的刘彻和斗志昂扬的将士们,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一战,将改变大汉的命运,也将开启一个属于刘彻的辉煌时代。而他,将全力辅佐陛下,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元年间,面对匈奴南侵,汉武帝刘彻力排众议,摒弃传统和亲之策,高呼“寇可往,吾亦可往”,坚决主战。在右丞相李守支持下,推行军事改革,破格启用卫青等将领。此战不仅扭转汉匈攻守态势,更是汉朝主动出击、开疆拓土的重要转折点,为后续大规模北伐匈奴奠定基础 。”——《太史公记》
“汉武帝此战决策展现雄才大略与战略远见,打破长久以来对匈奴的守势,极大提升民族自信心,推动华夏文明向外拓展。但也有观点认为,长期战争加重百姓负担,消耗国力。其用人不拘一格、敢于变革的魄力,成为后世帝王借鉴典范;而战与和的抉择智慧,至今仍为历史研究者所探讨。”——《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