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玛丽小说网 > 李家创业史,李世民竟是我后人 > 第10章 太傅去世,遗册安魏

第10章 太傅去世,遗册安魏

句话都藏着深意。

“……臣本赵郡人,生逢乱世,客死洛阳。今恳请陛下,允臣归葬赵郡,与家父和先祖同眠。落叶归根,此臣最后之愿。”

“……妻荀采,随臣半生,吃尽苦楚。望其勿以臣死为念,善抚孙辈,安度晚年……”

最后一句是写给荀采的,字迹格外轻,仿佛怕惊扰了她。荀采捂住嘴,泪水从指缝间涌出来,却强忍着没哭出声。

“陛下……都记下了吗?”李玉的声音越来越弱。

曹丕握紧他的手,哽咽道:“太傅放心,朕……朕都记下了。”

李玉缓缓点头,目光扫过李誓,又落在李澈身上,嘴角似乎牵起一丝笑意:“澈儿……陇西……要守好……”

李澈猛地跪下,额头抵着地面:“叔父放心,李澈定以性命守陇西!”

他再抬头时,李玉的眼睛己经闭上了。炭火“啪”地爆出个火星,映得室内一片死寂。

“爹——!”李誓的哭喊撕破了沉默。

司马懿猛地后退一步,撞到了身后的案几,案上的铜灯晃了晃,烛火险些熄灭。他望着榻上那个再无气息的老人,忽然想起濮阳之战时,正是这个人为了救曹操,硬生生挨了吕布部将一刀,血染红了半件战袍;想起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朝野动荡,是这个人拄着拐杖站在太极殿前,厉声喝止了想作乱的青州兵;更想起三日前,老人还强撑着病体,在书房里跟他讨论关中防务,还有他代表曹操向自己道歉……

那些隐忍的、坚韧的、始终以大局为重的身影,此刻都化作了眼前这具冰冷的躯体。西十年来的君臣、同僚、亦师亦友的情谊,像潮水般涌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这位素来以沉稳著称的将军,此刻背过身,肩膀微微颤抖。

三日后,曹丕下旨:追赠李玉为“赵国公”,谥“文忠”,以国公之礼下葬,灵柩归葬赵郡,沿途州县皆需设祭。

出殡那日,洛阳城百姓自发沿街跪拜。从太傅府到洛阳城门,十里长街,白幡如林。司马懿一身素服,亲自扶棺,脚步沉重如灌了铅。李誓捧着父亲的灵位,腰杆挺得笔首,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掉。李澈带着陇西来的亲兵,执戟列阵,护送姑父的灵柩出城,甲胄上的白绫在风中猎猎作响。

荀采站在府门前,望着灵柩远去的方向,手里紧紧攥着那封遗折的抄本。她想起年轻时,李玉在兖州军营里给她写信,说“待天下安定,便带你回赵郡看梨花”——如今梨花未开,他却先回去了。

消息传到祁山,诸葛亮正在灯下批阅军报。当斥候报来“魏太傅李玉病逝”时,他手中的狼毫猛地一顿,墨滴落在“祁山道”三个字上,晕开一片黑。

“李玉……”诸葛亮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想起建安二十年汉中之战时,正是此人献策曹操,死守阳平关,让刘备损兵折将;又想起太和元年,自己第一次出祁山,也是此人劝曹丕“坚壁清野”,让蜀军无功而返。

“丞相,此人是魏之柱石,他死了,对我们或许是好事。”姜维在旁说道。

诸葛亮却摇了摇头,长叹一声:“不然。李玉在,魏朝有定心骨。他一生知兵而不黩武,重谋而轻杀戮,是乱世中难得的仁厚长者。他若在,曹丕尚不敢轻举妄动;他若不在,魏廷或生变数,天下又将多事了。”

他起身走到地图前,望着洛阳的方向,默默躬身一拜。这位毕生的对手,终究还是没能熬过岁月。

江东建业,孙权正在宫中与陆逊议事。听闻李玉死讯,这位江东霸主沉默了许久,忽然道:“当年赤壁之战后,那李玉设计救曹操,安军心,甚至能看破我等计谋。那时我便想,曹孟德麾下,竟有如此人物。”

陆逊点头道:“李玉早年是战将,濮阳救主,潼关破马超,皆有大功;后弃武从文,辅佐曹操曹丕稳定朝局,制定律法,实乃全才。他这一生,都在为曹魏奔波,算得上鞠躬尽瘁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孙权望着窗外的长江,感慨道,“这样的人物,终究还是逃不过生老病死。看来,我们都老了啊。”

陆逊默然。他想起自己年轻时随吕蒙袭荆州,想起李玉在魏廷中步步为营稳定局势,那些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身影,如今正一个个逝去。长江的浪涛拍打着堤岸,仿佛在为那些逝去的岁月叹息。

赵郡的春天来得早。李玉的墓就建在故乡的梨花山,背靠青山,面朝平原。墓碑上刻着曹丕亲笔题写的“赵国公文忠侯之墓”,简洁而庄重。

下葬那日,司马懿、李誓、李澈等人亲自为他培土。新土覆盖棺木的那一刻,李誓终于忍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