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后。?c¨h`a_n~g′k′s¢.+c~o/m_
长江入海口,刘家港。
轰——!砰!
巨大的白烟裹着震耳欲聋的轰鸣,从十几艘最大的宝船侧舷喷涌而出!那不是开炮,是礼炮!用的是最空最响的炮竹。
岸上码头,人山人海!老百姓拖家带口,伸长脖子,望着江心里那片铺开的巨帆丛林,跟看神迹似的。小孩吓得哇哇哭,又被大人捂住嘴。
“老天爷开眼!这么多大船!都是咱们大明的?”
“快看!那最大的几条!那就是有‘铁牛’拉着的宝船!啧啧啧,真跟座山似的!”
“那是啥船?看着怪模怪样没多少帆?”
“土包子!那叫粮船!装吃食的!还有那小的,看见没?带炮管的!战船!”
“铁牛呢?铁牛在哪儿呢?”
“里头!在船肚子里藏着呢!没看见那冒烟的铜管儿?”
临时搭起的观礼高台上,几个朱棣派来的重臣代表挺着肚子,捻着胡子,努力想绷出点严肃庄重,但嘴角的笑容怎么也压不住。这场面,是真他娘的提气!
唐云一身普通袍子,就靠在最外边的栏杆旁。他眯着眼,看着领头那艘最大的“永乐宝船一号”。船舷边,郑和穿着特制的钦差蟒服,身形稳得像江心的礁石,正朝着岸上的方向郑重作揖。
“老郑!一路顺风!记得带土特产啊!” 唐云突然扯开嗓子吼了一嗓子,声音在礼炮间隙里异常清晰。
高台上的重臣们差点没憋住笑。郑和显然也听见了,远远望过来,嘴角似乎也抽了一下,随即更加严肃地拱拱手。
离唐云不远的地方,小公爷李景隆也来了。他穿着簇新骚包的锦袍,努力垫着脚尖,在一群黑压压的脑袋顶上张望。一阵江风吹过,带着浓烈的火药和桐油味儿,他赶紧掏出块香喷喷的手帕捂住鼻子,瓮声瓮气地抱怨:
“这味儿!忒冲!幸亏爷没上船!这罪受的……哎呦!谁踩我脚了?”
“李协理!李协理!” 一个户部的小吏满头大汗地挤过来,“泉州那边采购椰子干的事……”
“去去去!没见爷看舰队启航吗?这点小事找王副使去!” 李景隆不耐烦地挥手。他觉得自己这“后勤协理”干得不错,起码在港口采购新鲜果子这件事上,给钱还是挺痛快的——反正不是他的钱。
呜!
低沉雄浑的海螺号角声从旗舰上响起,穿透喧嚣。那是出发的信号!
风帆缓缓扬起,如同巨兽张开了片片鳞甲。巨大的船身在江水中轻微晃动,船体内部隐约传来沉闷而有节奏的“哐……哐……”声,还伴随着明显的、规律的“嘶嘶”白气从船体侧后方的几个排气口喷出。
“动了动了!铁牛叫了!” 岸上有人狂喊。~嗖~艘*小?税,枉? ·首\发+
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在岸边震天的欢呼和铜锣鞭炮声中,这支由百余艘各式巨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如同一条苏醒的钢铁巨龙,缓缓地、坚定地,向着宽阔的入海口驶去。它的尾部在浑浊的江水中拖出长长的、翻滚的白色水花。
唐云一首看着那面越来越远的巨幅日月龙旗,首到它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水天交界处。他吐出一口气,低声笑骂:
“妈的,搞得老子都有点想跟去了……突突突!给老子争口气!”
浩瀚的南洋。
海蓝得像块巨大的、一眼看不到边的琉璃。风不大,吹得宝船上高耸的主帆微微鼓胀。
郑和稳稳地站在“永乐一号”高高的艉楼上,手里端着个黄铜打造的单筒望远镜,缓缓扫视着海平面。
离开大明海岸线己经半个月了。一路上,小点的沙船、广船跑得飞快,带着新式的罗盘给大船引路。王景弘指挥的补给调度有条不紊。侯显则整天跟几个提前招募来的南洋通译和向导泡在船舱里,指着那些越来越粗糙的海图叽叽咕咕,不停地完善资料。
一切都顺利得有点……太顺利了。
“郑头儿!郑头儿!”
一个战船上的斥候军官坐着交通小艇被吊了上来,脸上冒着油汗,带着兴奋:“正前方!大概两炷香水路!发现一队可疑船!二十来条!船型混杂!像是……像是海盗!”
郑和放下望远镜,眉毛都没动一下:“看清楚旗号没?阵型怎么样?”
“看不清具体旗号!破破烂烂啥都有!阵型……啧,乱糟糟的,跟苍蝇似的围着几艘商船!” 斥候军官撇嘴,“咱们前哨的几条鸟船(小型侦察战船)靠过去亮明旗号,他们还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