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故国。今日设立‘旧港宣慰司’,旨在护佑侨民,畅通商路!施首领熟悉本地,又德高望重,这宣慰使之职,非您莫属!朝廷会派官员辅助,但此处一切内外事宜,还需您多多费心!” 他示意王景弘。
王景弘笑着递上一份烫金的文书和一枚铜印:“施宣慰使!这官印请收好!以后大明船队在此补给、休整、贸易,就指望您照应了!税收份额,咱们按市价结算,公平买卖!另外,港口扩建,修建货栈,招募水手护卫的事……”
施进卿接过印信,手都在抖,老泪纵横,扑通就拜了下去:“施进卿!叩谢陛下洪恩!叩谢正使大人信任!定当竭尽所能,为朝廷看好这西洋第一个门户!”
从占城、到暹罗、再到马六甲……舰队一路南下,靠岸休整补给的同时,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配合无间。郑和摆出大明雄师压阵的姿态;王景弘挥舞着精美的瓷器、丝滑的绸缎和沉甸甸的金银货币,精准地切入当地贸易体系;
侯显则用他那令人叹服的舌头,将朱棣的诏书和友善的意图翻译成各种土语方言,说得当地土王贵族晕晕乎乎,纷纷接受册封、建立友好关系,开辟临时贸易点。
船队成了流动的贸易点和谈判桌。
印度西南海岸,古里。
巨大的宝船抛锚在平静的外海,小型交通船载着郑和等人驶向繁华的港口。岸上,色彩鲜艳的旗帜飘扬,无数土人挤在岸边,黑压压一片,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古里的土王穿着镶满宝石的华丽服饰,带着一大票同样花枝招展的贵族和战象队伍,隆重地等候在码头。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从未体验过的威势!
郑和踏上古老的石板码头,在精锐明军(清一色配着崭新燧发火铳)的护卫下,走到土王面前。他神情肃穆,双手郑重地捧出朱棣的诏书(侯显同步翻译):
“大明帝国皇帝陛下诏曰:……”
通篇无非是些宣扬国威、天下大同、友好往来、贸易通商的文绉绉词汇,但在如此威势下,在那些精美绝伦的礼品(丝绸、瓷器,当然,还有唐云特供的极品烟丝)前,古里土王听得只有恭敬点头的份。
念完诏书,王景弘指挥着几个力夫,吭哧吭哧地抬上来一块巨大的石碑。碑体用上好的青石雕琢,上面用漂亮的楷书刻满了“大明永乐年间”、“钦差郑和”“立此存照”、“永世友好”之类的字样,还有大明和古里两种文字。
“砰!” 石碑被稳稳地立在码头最显眼的位置。
阳光下,碑石闪烁着坚硬的光泽。
仪式之后,郑和婉拒了土王宫廷盛宴的邀请(那些咖喱糊糊他看着实在没食欲),带着王景弘和侯显再次登上了交通船。他们没有立即回旗舰,而是让小船绕着繁华的古里海岸线缓缓行驶。
郑和站在船头,再次举起了他的黄铜望远镜。
镜筒缓缓移动:拥挤喧嚣的码头区,停泊着比马六甲、旧港多得多的各种南亚、阿拉伯、甚至可能是来自非洲的奇特船只;
岸上,鳞次栉比的房屋,有土屋,也有石砌的小楼,更远处,是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和偶尔冒出的、造型奇特的庙宇尖顶。身着五颜六色纱丽的女人,包着巨大包头、留着浓密胡子的男人,牵着骆驼的商人,骑着大象的贵族……
一幅活生生的、拥挤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画卷在望远镜狭小的视野里流淌而过。
海风带着咸腥和浓郁的香料气息扑面而来。郑和放下望远镜,久久地望着这片喧嚣的土地。
王景弘在旁边笑道:“正使大人,觉得如何?这古里,堪称西域第一大港吧?咱们带回去的香料、染料、象牙,定能装满货仓!还有好多稀奇古怪的种子果子,唐顾问千叮万嘱要我们多采买呢!”
侯显也接口,带着点学者的感慨:“语言、民俗、物产……大开眼界!真是大开眼界!回去后,必得整理一部详尽的‘西洋番国志’!”
郑和没有立刻说话。他的目光越过那些繁华的表象,扫过那些奇异的船只,望向这片港口背后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大陆,那更远的、海图之外的地域。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挂着的一个小小木盒——里面是唐云让他带的简易航海钟模型。一路上的星辰定位、罗盘校正、航程计算,全靠它和那些星图。
半晌,郑和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蕴含力量:
“嗯……确实……不虚此行。不过……”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更亮、更遥远的光芒,远眺着西边的海平线,那里是落日熔金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