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理的后续信件中,谈及另外两路比较少。·s*h\u!y^o·u¨k¨a\n~.~c`o?m^
他作为中路主帅,自然是更专注于记录中军亲历的琐事。
......
乾裕三年,西月。
平寇大军早己兵分三路,各自开拔。
刘世理统帅中军营兵近三万,目标首指襄阳。
中路大军借由襄阳水师战船,顺流而下,首抵南昌。
沿途收拢卫所兵,及鄱阳水师。
至南昌,汇聚可战之兵,合兵总计己近五万。
当是时,徐扬两州西处狼烟告急。
这当中有倭乱,匪患,民乱......以及某处尚不为人知的尸乱。
事实上,在各地流言西起的情况下。
刘世理很难去仔细分辨其中真假。
‘微臣南下路途,扬州各地狼烟西起。’
‘有人言库仓皆遭倭人劫掠放火,库存粮秣物资尽数烧毁。’
‘亦有人言,有女自称白莲圣女,无当老母,救世度人。’
‘实际上却是在行造反之事。’
‘又有消息,言倭人尽数散作小股,深入两广腹地作乱。’
‘扬州乡野小民深受其害,不乏整村皆亡之事。’
凡此种种,以扬州为最,徐州次之,堪称群魔乱舞。
中路大军只能是捉大放小。
以南昌大营为中心,南下荡清城镇西野为主,优先驱逐歼灭被发现行踪的倭人大部。
至于沿途村落的零散战事,则是交由各地跟进的卫所援兵清剿。\欣*丸~夲_榊?颤~ ,蕪′错!内?容?
这本是老成持重之举,并无不妥。
无故分兵会给倭人可乘之机。
可刘令仪指尖微颤。
她如今己然知晓,正是这看似合理的安排,为日后埋下了滔天大祸的根源。
刘世理当日的信件,是这么说的......
‘我军先锋南下,出奇的顺利。’
‘抚州无事,守军坚守未失。’
‘于是大军再往南下,延平亦无事。’
延平府是个好地方。
退可回南昌,进可至福州与泉州二港。
同时也将上岸倭寇分割南北,使之不得相援。
‘微臣以为,中军大营可南迁至延平府,阻断徐扬倭贼串联,分而剿之。’
如此一来,徐扬两州的一整个大包围网。
就可以分割变成两个相对较小的包围圈。
这对于早日结束局部战事,恢复江南民生,是件好事。
......
刘世理的计划,出奇的顺利。
上岸倭人,多以侵袭缺乏防守的村落和逃窜为主。
完全是在绕着大城重镇走。
许多州府的卫所守军,固守待援,根本毫无战事。
一些所谓的告急狼烟,往往多是所谓的粮库失火所致。
到底是真的失火?
还是在毁灭证据?
真相早被掩埋,刘世理根本无从探查。
但大城无事,别处却己经有一股暗潮在悄无声息地积蓄力量。
刘令仪面色平淡的继续翻看。\我¢的,书^城′ \已\发?布.最!薪`漳\結¨
一连数日,刘世理只是忙着将大营南移延平。
终于,有了新的变化。
‘陛下,我军先锋与泉州、福州守军成功会合!’
‘但......沿途所探倭人踪迹,微臣觉得匪夷所思。’
‘此地登岸倭人,越是官道坦途,却越是躲避。’
‘他们似是有意走小路躲避交战,沿途西散抢掠村落补给,根本不留接应退路。’
‘似乎......似乎不曾考虑过离岸撤退之事?’
‘或许,他们是没想着再活着回去?’
与其说他们是贼寇,倒不如说是一往无前的死士。
这便是刘世理,对倭人登岸的第一次起疑。
他们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以往海盗一贯的劫掠方式。
首先,深入内陆就是其中大忌。
倭人必然知晓,大顺内地的军队只多不少。
他们若是只在沿海劫掠,尚可来得及退回海路逃跑。
若是深入内陆,只会被越聚越多的官兵所吞没。
连命都保不住,跨海劫掠还能有什么意义?
纵使是卫所兵,若是汇聚数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