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证明“个体即群体”,工坊邮戳证明“手工即智能”,实验室邮戳证明“理性即感性”,终极邮戳证明“所有邮戳即一枚邮戳”。
终章的致谢页贴着六代人的手影叠照:1980年太奶奶与祖父的手影(荷与齿轮)、1995年林晚的手影(孩童握剪)、2015年念荷的手影(火箭)、2035年思荷的手影(草木)、2060年承荷的手影(补角)、2065年的终极手影(六手叠成完整邮戳),手影的投影面积1700平方厘米,与墨源镇的1700年建镇史形成奇妙对应。审稿人(来自17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批注:“终极邮戳的缺角,是时光给未来的邀请函;所有邮戳的重叠,是宇宙对传承的回函。”
(二)时光标准的终极确立
“墨源时光邮戳国际标准”的17项终极规范组成活态体系,规范的核心条款与太奶奶1980年在《墨源时光记》里写的“邮戳三则”完全吻合:“一曰齿孔对时光(17道,不差毫厘);二曰印泥对心灵(草木、金属、血脉皆可);三曰缺角对未来(留1.7,以待来者)。”标准的计量基准(17单位)被国际计量局采纳:17齿孔=1时光单位,1.7hz频率=1心灵单位,17光年=1宇宙单位,标准器物“原初邮戳”(太奶奶与祖父1980年合制的玉戳)被永久存放于时光总馆,其复制品遍布17个时区、17座航天站、17个生态保护区、17所家族博物馆。
标准的发布日(10月17日)与太奶奶诞辰、林晚诞辰、承荷补角日、17光年外星团信号到达日在同天,证书的烫金终极邮戳,在所有已知频率的信号照射下显形,与1980年修表铺的铜戳、剪纸坊的纸戳、2065年的宇宙戳形成光纹叠加。林晚把证书放进祖父做的“时光木盒”,盒内的桑皮纸衬里,与太奶奶1980年存放《墨源时光记》的纸张相同,纸页上的水迹,与承荷在补角时掉的泪珠、林晚此刻的老花镜反光、太奶奶当年的荷汁滴痕完全吻合,像时光在永恒中盖了枚自证邮戳。
五、时光大典的终极仪式
(一)终极邮戳的永恒激活
在总馆的“时空广场”举行仪式时,1700束时光激光从17座分馆射向中央穹顶,与终极邮戳形成170度夹角,激光的波长(1700纳米)与17光年外星团的信号波长、太奶奶1980年剪纸的透光波长、林晚量子实验的共振波长完全一致,在广场地面拼出1700米的“时光邮路”,从修表铺旧址延伸至荷池,再延伸至航天港,最后消失在星空,邮路的宽度17米,正好能容下六代人手拉手走过。
激活的终极信号经“时光中继站”(17颗同步卫星、17台射电望远镜、17座量子基站)传输至宇宙,与17光年外星团、所有分馆邮戳、六代人的记忆形成共振,传回的全息影像显形太奶奶的剪纸荷在宇宙中绽放,每片花瓣都是一座分馆的邮戳,花心是17号齿轮,齿轮的缺角处,六代人的影子正牵着无数未来人的手,共同补画最后一笔。祖父用修表工具敲响“时光钟”(由17座老座钟熔铸而成),17声钟响的声波图谱与1980年的钟声、2065年的宇宙背景辐射形成完美叠加,钟摆的影子在地面拼出完整的终极邮戳,缺角处站着承荷,她的影子与太奶奶的影子重叠,像时光自己在补全自己。
(二)给永恒的终极邮戳信
林晚代表六代人给“所有时光里的生命”写“终极量子信”,17段文字的排列组成螺旋邮戳,用17种墨水写成(荷茎汁、修表油、量子墨、星际碳、梦境液、草木浆、家族血),写在“万时光纸”(17种时光材料复合而成)上。“太奶奶的第一封信,就是这封信的开头。”林晚念出信的首句——与太奶奶1980年在《墨源时光记》写的“墨源的荷开了,邮戳要盖了”完全相同,信的末句由承荷续写:“缺角永远等着新的手,时光永远等着新的邮戳。”
信被存入“永恒胶囊”,发射角度17°,与老座钟的摆锤倾角、地球的黄赤交角、宇宙的膨胀角度一致,信上的量子标签关联着所有生命的记忆,实时更新“时光与被记录者”的对话。林晚知道,当2082年承荷成为时光总馆馆长时,当更未来的人收到这封信时,信会在17hz的共振中显形此刻的场景——七十五岁的她牵着十岁的承荷,站在穹顶下看终极邮戳旋转,六代人的影子在光影中重叠,像无数个时光的邮戳,正在给永恒的信封盖印。
墨源时光总馆的灯光与宇宙的星光交织,七十五岁的林晚站在终极邮戳下,手里的17号齿轮正对着时空的晶格,齿轮转动时,所有分馆的仪器、所有代际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