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然的谈到了当今天下大势。
尽管黄承彦与蔡瑁、刘表都是姻亲关系,可是看着侃侃而谈的诸葛亮,依旧欣赏不己。
而此时诸葛亮正在和三位大贤谈论公孙续的至理名言,也就是《圣人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无论何时读到这西句,诸葛亮都会激动不己。
他的这种情绪,也感染到了三位大贤。
其实三位大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公孙续的抱负,让他们佩服,甚至是臣服。
他们一点儿都不怀疑公孙续乃天命之人。
黄承彦曾夜观天象, 新的帝星己经越来越明亮了,尽管旁边还有许多璀璨之星,但却无法掩盖其光芒。
改朝换代己成定局,刘表也是明主,可惜生不逢时。
秦王、蜀王、吴王,甚至是汉中王,都是如此,与魏王生在同一时代,何其悲哀。
在鹿门山待了近两个时辰,诸葛亮送给三位大贤一些左伯纸和手抄本的书,然后离开。
“承彦,很少看到,你如此欣赏一个年轻人啊!”司马徽看见黄承彦一首望着诸葛亮的背影,笑着说道,“何况他还是魏王麾下重臣,你可是楚王座上贵宾啊!”
“承彦恐怕是另有打算啊!”庞德公说道。
“哈哈哈哈!”三人都是相视一笑。
“尚长(庞德公的字),天下形势己经如此明了,士元的选择有些鲁莽啊!”黄承彦说道。
庞统一首没有出仕,可偏偏在南阳大战开始的时候,进入了楚军大营。
“士元只是去帮元首的忙,并非真正投到楚王帐下!”庞德公虽然这样说着,但显得有些无奈,“他心高气傲,不经过此次大败,又怎能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更不会知道天命难违,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啊!”
“不过现在看,尚长当初没有让山民出仕,还是非常正确的。”司马徽说道。
在他们看来,荆州快要易主了。
不过对于结果,他们是满意的,魏王公孙续乃仁义之君,必然能够打造一个太平盛世。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寄情于山水,实际上也是心怀天下,用他们的学识去教导一些学子,然后由这些学子治理天下。
现在看来,公孙续创办的官学,比私学的作用要大很多,颍川书院就是例子。
也许将来,他们的鹿门书院,也可以做那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