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在竹席上写作业,阳光透过竹叶缝隙在作业本上跳跃,蝉鸣中铅笔沙沙作响;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唠家常,手中银针穿梭于鞋底,纳出细密针脚,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妇女们或编织竹篮,或缝制衣裳,指尖翻飞间将生活琐碎织成温暖日常。微风裹挟着竹叶清香与泥土芬芳拂过,驱散暑气,带来阵阵清凉。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这里承载着无数人关于夏日的美好回忆。
林盘里的人们还深谙“顺应天时”的道理。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立春播种,芒种收割,霜降贮藏。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习俗和饮食,如立春吃春饼,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冬至吃羊肉汤,驱寒保暖。这种与自然节律相契合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忙碌的劳作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诗意。
三、商贾云集的古镇风华——元通古镇
林盘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巴蜀文化的活态载体。元通古镇,依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汇流而建,有着“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古名“水渠子”,因水湾得名。在古代,水路运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元通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逐渐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古镇的林盘布局独具特色。桢楠、银杏等高大乔木沿河岸生长,形成一道绿色长廊,既美化了环境,又为行人提供了遮荫之处。河岸边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古朴的川西民居相映成趣。永利桥横跨文井江,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石桥,桥身用巨大的条石砌成,桥墩坚固,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桥上的栏杆雕刻着精美的花鸟鱼虫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古镇内,黄氏公馆、罗氏公馆等明清建筑雕梁画栋,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黄氏公馆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四合院,庭院深深,布局严谨。院内的木雕、砖雕、石雕堪称一绝,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丰富多样,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罗氏公馆则是亦农亦商的代表,大院正门临麒麟街为商店,后院靠文井江,院外为码头,这种前店后宅的布局,体现了当时商业与居住的紧密结合。据说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罗家还派二十多名家丁参与保路,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通塔雄踞于三江交汇处,是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其得名于明朝时的圆通寺,与佛教渊源颇深。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佛塔,最初用于存放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子,后来也用于存放历代高僧舍利子或收藏佛经,七层为最高等级,在佛教中具有极其尊贵的地位。关于元通塔,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人说它是为了镇住水患,护佑两岸百姓;也有人说它是为了保佑商贾生意兴隆。这些传说为元通塔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昌阁和“惜字宫”则彰显了古镇的文人风雅与对文化的景仰。文昌阁是文人学子聚会、学习的场所,每逢考试前夕,学子们会在此祭拜文昌帝君,祈求金榜题名。“惜字宫”是古人焚烧带字纸张的地方,体现了对文字的珍惜和对文化的尊重。在古代,人们认为随意丢弃带字的纸张是不敬的行为,因此专门修建“惜字宫”,将废弃的纸张集中焚烧,以示对文化的敬畏。
四、两市相连的烟火人间——连二里市
连二里市地处温江、崇州交界处,是集集市与林盘于一身的独特存在,素有“一足踏二县,一市连二乡”的说法。这里的“市”,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古代的集市,是周边乡民交易商品、交流信息的场所。“渔火遥连市,村扉半掩柴”的诗意景致,生动地描绘了连二里市的宁静与繁华。
崇江桥是连二里市的标志性建筑,采用木结构,重檐庑殿顶,穿斗式架梁,这种建筑风格在川西地区较为少见。屋盖分脊上雕塑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桃园结义”等传统戏剧形象,这些雕塑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仿佛将一个个经典故事凝固在桥上。?求?书′帮/ ¨首?发-崇江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连二里市的兴衰变迁。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原来嘉庆年间修好的崇江桥不幸被震毁。如今我们看到的崇江桥,是温江、崇州两地震后携手,精心规划和修建而成的,它承载着两地人民重建家园的希望和决心。
每逢农历“一、三、六、八”是连二里市的赶场期,这一天,整个集市热闹非凡。天还未亮,周边的村民们便挑着自家的农产品,从四面八方赶来。街市两旁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色彩斑斓,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煎黄糕、叶儿粑等川西特色小吃的摊位前,更